秦国十分重视农业,积极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因而拥有比较雄厚的经济力量。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堰是堵水的堤坝),就是秦国蜀郡(今四川西部)郡守李冰和他儿子二郎带领人民修筑起来的。这一水利工程到现在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我国著名的粮仓。 当时蜀郡经常发大水。蜀郡的成都、灌县(今都江堰市)一带,是个大平原。岷江就发源于蜀郡西北部终年积雪的岷山上。岷江上游坡度很大,水势很急,到了灌县附近,地势突然平坦,水流变慢了,山上冲下的泥沙乱石就沉积下来。天长日久,河身越来越高。一到夏季,山上积雪化了,河水暴涨,河道盛不下,水就漫上岸来,泛滥成灾。大片田地荒芜,许多人流离失所,过着悲惨的生活。当地人民曾经企图制服洪水,然而始终没能找到一个有效的治理办法。秦昭襄王即位不久,知道李冰治水很有经验,派他到蜀郡担任了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郡守。李冰一上任就积极了解水情民情。他同儿子二郎,还邀请了几位有治水经验的人,一起到岷江沿岸去考察,听取当地人民的意见,勘察地形,研究治理岷江的方案。李冰带领大家凿开阻挡水流的玉垒山,分洪减灾,引水灌田。因为玉垒山新开的缺口像一个瓶口,大伙儿就管它叫“宝瓶口”。下游整治河道,修灌溉渠。一条河分开变成两道河,两变四,四变八,形成水网。宝瓶口工程修建以后,内江的水量还不大,不能满足灌溉的需要。怎样才能让外江多分些水过来呢?李冰父子通过实地考察,采用当地百姓治水的经验,用竹篓子装鹅卵石筑堤,在离宝瓶口不远的岷江上游江中心建一个分水堰,硬把江水分成两股,这样更多的水就能流到内江里来了。为了保证夏天水涨的时候内江的水量不致过大,李冰父子又带领大家在分水鱼嘴和离堆之间修了一条“飞沙堰”。堰身全部用竹篓和石头子儿堆筑,堰顶比堤岸低,这样内江水太大的时候就会自动从堰顶上漫过,流到外江里去,不会造成灾害。从此以后,岷江被制服了,两岸人民安居乐业。李冰给大堰起了个名,叫“都安堰”。后来人们把它改名叫“都江堰”。 李冰石人水尺(水位测量水尺是水文观测的主要标志,战国时期秦国在都江堰设立的三座石人,可视为中国最早的水尺。图为东汉时期所刻李冰石人水尺。) 都江堰(位于四川都江堰市,约创建于前251年。当时任秦国蜀郡郡守的李冰,总结前人治水经验,率领百姓建成都江堰。从此,川西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四川因而成为“天府之国”。) 战国·鸟柱青铜盆(通高47.5厘米,口径57厘米,河北平山县出土。盆为扁圆形,高足,盆中立一圆柱,柱顶一飞鸟展翅引颈,盆外壁铸鸟头衔环。圆形底座铸镂空花纹。) 都江堰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是古人对都江堰管理维修的经验总结,是必须遵守的六字诀。() 李冰父子二王庙(后人为纪念李冰父子为川西人民所做出的贡献,修庙纪念,名为“二王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