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常考诗句-百科大全-满米百科
> 百科大全 > 列表
高一常考诗句
时间:2024-12-23 17:06:59
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四诗词鉴赏训练

 出卷人:李坚 审卷:高一语文备课组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1—2题: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此诗作于南宋孝宗乾道八年冬。当时陆游由南郑(今陕西汉中,当时抗金前线)调回成都,途经剑门山,写了此诗。

 1、“消魂”二字为本诗诗眼。请据本诗说明作者“消魂”的原因。(4分)

 第一,风尘仆仆之苦;第二,壮志未酬之痛;第三,细雨蒙蒙之景;第四,骑驴入蜀之事。

 2、请简要分析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第一,不甘心以诗人终老,渴望建功立业;第二,也表现诗人壮志未酬的痛楚与自嘲。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3—4题: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3、“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3分)

 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4、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4分)

 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阕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②不。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三、阅读下面一组诗,回答5—8题: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①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①縠皱:绉纱,这里形容波纹细密如绉纱织纹。

 5、“红杏枝头春意闹”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它描绘了怎样的一种景象?艺术特点是什么?(3分)

 这句诗描绘了烂漫的大好春光。

 杏花是早春典型风物,诗人专写杏花红艳,以杏花的盛开衬托出春意之浓。“闹”是炼字,用通感手法将无声化为有声,使人联想到杏花的蓬勃热烈和蜂蝶采花沾粉的热闹景象。

 6、“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这两句诗,表现了怎样的美好情趣?(2分)

 这是惜春、恋春情切的痴语,表现了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这两句诗还有珍惜时光、珍惜生命的哲理意味。

 送杜十四之江南

 白居易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7、有人评论这首诗中的“景”和“情”全由第三句关联,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

 同意。本句携景入情,朋友刚刚出发,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表现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同时,揣度行踪,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诗人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

 越 中 览 古

 李白

 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8、《越中览古》运用了怎样的写法?(1分)这首小诗是否符合一般古典诗词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3分)

 怀古寄意。

 不符合一般结构。是起、承、承、转,前三句连写“古”,最后一句才转写“今”,这既是怀古的题材之需要,又显示出大诗人技艺娴熟,不拘一格。如果按照“起承转合”的思路,可以这样组织: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只今惟有鹧鸪飞,早无宫女满殿立。

 四、读下列文章(有较大删节)完成9—12题:

 ①在想象的奇异性的领域中,“无理而妙”的出奇联想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联想,是由生活中此一表象联想到彼一表象的想象活动。没有联想,就没有诗。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想象是十分丰富的,表现形态也多种多样。属于反常合道范畴的,就是这种无理而妙的奇想。

 ②在西方的诗论中,虽然找不到诸如“无理而妙”的字眼,但却有类似的看法。例如莎士比亚就曾说过:“最真的诗就是最假的诗。”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泽也认为“逻辑不配裁判文艺。”在中国诗论史上,最早提出“无理而妙”的观点的,是清初的贺裳,他说:“诗又有以无理而妙者,如李益‘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此可以理求乎?然自是妙语。”商人妇因贾客无情而江潮有信,于是发出早知如此,悔不当初嫁与弄潮儿而免得空房独守的慨叹。诗通过反常的无理的联想,巧妙而生动地抒发了商人妇的内心感情。贺裳提出的“无理而妙”的观点,是对中国诗美学艺术的可贵贡献。

 ③无理而妙的美学目标仍在于动人地抒情,而且是抒发那种情深一往的痴情,正所谓“意似无理,翻见情痴”,在表面的无理中把实际上可以理喻的丰富隽永的意义内容,蕴含于表面上看来不可理喻的矛盾的语言形式之中,使欣赏者感到诗的意象不是平板地模拟生活的常态,而有无理之理,奇趣无穷。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这种无理而妙的诗例俯拾皆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露胔(尸骨)白骨满疆场,万死孤忠未肯降。 寄语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诗人们违反常情、常理,对客观的事物,予以主观的想象改造,运用主观的假定与推理,变无情为有情,看似无理,却生妙意,使读者获得耳目一新的强烈美感。想象是诗人的通行证,“无理而妙”是诗人的特权。这样,我们才可以读到古今中外许多美妙的诗篇。

 ④“无理而妙”的想象,以深刻的抒情为其审美目的,创造了令人遐想的艺术世界。但是,它却不是纯主观性的。诗的想象,根植于生活的沃土,也不排斥理性的指引,否则,诗的风帆就会在无理性的大海上迷失方向了。生活是想象的基地,理性是想象导航的指南针,而感情则是想象的发动机。

 9、在第①段末句,作者用了“反常合道”这一词语。

 (1)这里的“反常”用段内的另一词语说就是____无理______;它在本文的具体意思是指:

 诗人凭借主观的想象改造所反映的现实,违背常情常理。___

 (含标点不得超过30个字)(3分)

 (2)说它“合道”,这里的“道”是指 植根于生活,接受理性指导。

 (含标点不得超过15个字)(2分)

 10、在第②段作者引用了莎士比亚的句言。

 (1)其作用在于_说明西方诗论中有类似“无理而妙”的说法。(含标点不得超过20个字)(2分)

 (2)这句话的意思是 机械地反映生活的诗不是好诗。

 (含标点不得超过15个字)(2分)

 11、作者在第③段末说:“‘无理而妙’是诗人的特权”。这一说法的意思是在正常情况下,只有诗人才展开“无理而妙”的思维活动。 (含标点不得超过30个字)(3分)

 12、选文末句说:“生活是想象的基地,理性是为想象导航的指南针,而感情则是想象的发动机。”如果不用比喻,而直截了当地陈述其意思应当怎样说?(字数不得超过15个字)

 ①想象的内容来自生活。(2分)

 ②想象应接受理性指导。(2分)

 ③想象的产生是感情激发的结果。(2分)

 五、默写回答,完成13—15题:

 13、《锦瑟》中可以理解为写悲欢离合的哪几句?这些句子由哪一句诗中的哪一词概括?(3分)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明月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这些句子由尾联中“此情可待成追忆”一句中的“此”词概括。

 14、《锦瑟》中间两联除了对偶,具体说说还用了什么写法?(4分)

 用典:庄生梦蝶,望帝杜鹃。其内容和作用课本注释中已有详细说明。

 通感兼夸张:珠有泪,玉生烟。极写对往昔的留恋与怀念。

 15、尾联中“此情可待成追忆”中的“可”什么意思?什么用法?这诗歌是陈述句还是疑问句?“只是当时已惘然”中的“只是”怎么理解?(4分)

 可,怎么。表否定的疑问副词。这句诗虽没有用问号,但可以看作反问句。“只是”也是副词,就是,可惜是。

 六、阅读一组咏菊诗,完成16—17题:

 菊

 郑 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①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②高。

 画 菊③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释:①九日,指九月初九重阳节。②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形似松。③这首《画菊》是生活在宋元易代之际的南宋诗人在宋亡之后所写。

 16、两首咏菊诗分别以菊象征了怎样的品格?(4分)

 ①《菊》:不求高位,不慕荣利,只求有益于人。

 ②《画菊》:坚信大义,宁死不屈,崇高伟岸。

 17、简要说明《画菊》诗中以下喻体比喻什么。(4分)

 ①百花:丧失民族气节、依附新朝的人们。

 ②疏篱:恶劣的政治环境。

 ③抱香:不变的民族气节、人格操守

 ④北风:改朝换代后的社会、政治环境

 七、阅读《琵琶行》片段,完成18—25题: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8、琵琶女的遭遇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2分)

 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乐伎被侮辱、被损害,年长色衰后生活更加悲惨的社会现实。

 19、“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两个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点明主题的这两句诗表达了正直的士大夫,满心忠君报国,反遭贬斥流落异乡的感伤之情。

 20、在琵琶女演奏之前,诗人先写她的调弦动作和神情,这有什么作用?(2分)

 说明她艺术造诣精深,很快进入乐曲的状态。

 21、第2段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2分)

 说明周围船上的人们都被精彩的音乐征服了,完全沉浸在袅袅余音之中。同时反衬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

 22、这一段具体描写琵琶女所演奏的乐曲,其前奏是哪几句?(3分)

 前奏是“转轴拨弦三两声”后的6句,如泣如诉。

 23、描写轻重音交织的哪几句?(3分)

 是“轻拢慢捻抹复挑”后6句。

 24、描写音乐抑扬顿挫的哪几句?(3分)

 是“间关莺语花底滑”后6句。

 25、哪两句“高潮”表现出紧张热烈的气氛?(2分)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句。

 八、阅读下一文段,完成26—29题:

 任盈盈演奏《笑傲江湖曲》 金庸

 令狐冲又惊又喜,依稀记得便是那天晚上所听到、曲洋所奏的琴韵。这一曲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温柔雅致,令狐冲虽不明乐理,但觉这位婆婆所奏,和曲洋所奏的曲调虽同,意趣却大有差别。这婆婆所奏的曲调平和中正,令人听着只觉音乐之美,却无曲洋所奏热血如沸的激奋。奏了良久,琴韵渐缓,似乎乐音在不住远去,倒像奏琴之人走出了数十丈之遥,又走到数里之外,细微几不可再闻。

 琴音似止未止之际,却有一二下极低极细的箫声在琴音旁响了起来。回旋婉转,箫声渐响,恰似吹箫人一面吹,一面慢慢走近,箫声清丽,忽高忽低,忽轻忽响,低到极处之际,几个盘旋之后,又再低沉下去,虽极低极细,每个音节仍清晰可闻。渐渐低音中偶有珠玉跳跃,清脆短促,此伏彼起,繁音渐增,先如鸣泉飞溅,继而如群卉争艳,花团锦簇,更夹着间关鸟语,彼鸣我和,渐渐地百鸟离去,春残花落,但闻雨声萧萧,一片凄凉肃杀之象,细雨绵绵,若有若无,终于万籁俱寂。

 箫声停顿良久,众人这才如梦初醒。王元霸、岳不群等虽都不懂音律,却也不禁心驰神醉。易师爷更是犹如丧魂落魄一般。 (摘自《笑傲江湖》)

 26、下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令狐(Línghú)冲 令(lìng)人欣喜 万籁(lài)俱寂 几(jī)不可再闻

 B、箫(xiāo)声清丽 间关(jiānguān)鸟语 雨声萧(xiāo)萧 凄凉肃(sù)杀

 C、清脆短促(cuò) 花团锦簇(cuò) 钿(tián)头银篦(bēi) 虾蟆(xiámá)陵下

 D、群卉(huì)争艳 一曲红绡(xiāo) 商人重(zhòng)利 此语重(chóng)唧唧

 27、有人说“走出了数十丈之遥,又走到数里之外”中的“遥”与“外”应该交换位置,这种看法对吗?(2分)

 认为应该交换位置的:“数里”比“数十丈”遥远;

 认为不必交换位置的:这里的“遥”,即指相对地“远”,与下文的“外”同义。

 28、第2段最后一个长句子的意境,与《琵琶行》中哪4个诗句描写的情景相似?(2分)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29、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B、D )。(4分)

 A.文中说“这位婆婆所奏,和曲洋所奏的曲调虽同,意趣却大有差别。”是因为演奏者的思想性格,情感经历迥异。

 B.第2段描摹箫声,具体生动地反映了一年四季自然景物变化的情景。

 C.第3段描写音乐主要采用侧面烘托和通感的修辞方法。

 D.文中写王元霸、岳不群、易师爷等都不懂音律,但却听得心驰神醉,丧魂落魄,这样描写有点儿自相矛盾。

 E.《笑傲江湖曲》是小说《笑傲江湖》的主题曲,所以曲调既粗旷又细腻,既豪放又典雅。

 (B项只是概括地反映,并非“具体”;D项,音乐是最为通用的“语言”,即使不懂音律,只要倾心相听,照样会被感动。)

 九、默写:(8分)

 30、西当太白有鸟道, 可以横绝峨眉颠。

 31、飞湍瀑流争喧(hūi),(pēng)崖转石万壑雷。

 32、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33、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34、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35、明月不谙离别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36、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7、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推荐
© 2024 满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