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汉时期的浙江上虞,有一位名叫曹娥的14岁少女,因父亲不幸溺水身亡,她毅然跳入江中寻找,最终也献出了生命。此事因其悲壮,被赋予了深深的孝道色彩,曹娥因此成为了封建社会中孝女的典范。当时的上虞长官度尚为她立了一块碑,即著名的《曹娥碑》,碑文出自13岁的邯郸淳之手,其才华令人惊叹。
著名文学家蔡邕曾特意造访上虞,欣赏这块碑。然而,他在傍晚时分到达,只能在昏暗中读完碑文。蔡邕对碑文的评价是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这八个字的含义当时无人能解。后来,《世说新语》记载,曹操和他的主簿杨修在路过上虞时,曹操对这八个字产生了兴趣,挑战杨修解读。
曹操和杨修各走了30里路,曹操才领悟出,这八个字分别代表“绝”(黄绢,色丝之意)、“妙”(幼妇,少女之意)、“好”(外孙,女之子之意)和“辞”(齑臼,受辛之意),合起来是“绝妙好辞”。曹操惊叹杨修的才思敏捷,称许其文才出众。从此,“黄绢幼妇”或“绝妙好辞”便成了赞誉文采斐然、诗词优美的成语,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