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语起源-生活百科-满米百科
> 生活百科 > 列表
谜语起源
时间:2024-12-23 14:32:50
答案

 谜语起源

 谜语最初起源于民间口头文学,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表现。后经文人的加工、创新有了文义谜。一般称民间谜为谜语,文义谜为灯谜,也统称为谜语。史料表明,大约在奴隶社会时期,先民们已经开始用隐晦曲折的歌谣来表达思想感情。据《书经》“汤誓篇”中记载:“时日曷丧?予以汝偕亡。”意思是说:太阳呵,你什么时候才丧亡呢?让我和你一同去死吧!相传夏代帝王夏桀暴虐无道,民怨冲天,老百姓不敢明言,私下里用隐语发泄怨怒之情,于是就流传着这样的歌谣。这首歌谣采用隐喻的手法,诅咒暴君夏桀。夏桀曾说过:“我有天下,如同天之有日,日亡我就亡。”这首歌谣,可以说是我国谜语的最早萌芽。再如见于《周易·归妹·上六》篇的商代短谣“女承筐”,也可算是我国谜语的最早记录之一:“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它运用传统谜语常见的“矛盾法”,巧妙地表现了牧场上一对青年牧羊人夫妇剪羊毛的情景,又“回互其辞”,使人不易猜着,近似一则谜语。这只是谜语的“胚胎”,在当时,也没有类似的专门名称。

 最早的谜,先由民间集体创作,口传心授,当初并未引起文人的注意,所以在文字上没有反映出来;这样就形成了长期流传在不识字的劳动人民口头上的民间谜语;另外主要是在上层社会和文人中流传的文字谜,由书面传播。

 (一)

 中华谜语,包括民间谜语和文义谜,是华夏文明土壤中孕育出来的一株个性独特的文艺奇葩。它集文学性、艺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身,深受人们喜爱。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华谜语也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发展、完善,才形成现今的体系格局。

 远古时代,人们在进行语言交流时,偶尔会由于某种特别的原因,不便直截了当地表达意思,而要通过拐弯抹角、迂回曲折的语言来暗示另一层内容,这就有了“谜语”的萌芽。有文字记载的所谓“曲折隐喻”的语言现象,最早出现在黄帝时代《弹歌》诗里的“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即隐示人们制作弹弓、猎杀野兽的情形。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谜语雏形已十分流行,并有了名称,叫“廋辞”和“隐语”。有的君主喜欢隐语,而不愿听直截了当的忠言。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楚庄齐威,性好隐语”的记载。而《史记•滑稽列传》中有一段隐语故事则描写得比较详细。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业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震惊,皆还齐侵地。”还是淳于髡巧妙地运用“大鸟”的隐语进谏成功的例子,大约发生在两千三百多年前。

 占国后期出现了赋体隐语,其中以荀子的《赋论篇》最具体表性:

 “有物于此,……….屡化如神。功被天下,为万世文。礼乐以成,贵贱以分。养老长幼,待之而后存。名号不美,与暴为邻。功立而身废,事成而家败。弃其耆老,收其后世。人属所利,飞鸟所害。臣愚而不识,请占之五泰。五泰占之曰:此夫身女好头马首者欤?屡化而不寿者欤?善壮而拙老者欤?有父母而无牝牡者欤?冬伏而夏游,食桑而吐丝。前乱而后治,夏生而晋暑,喜湿而恶雨。蛹以为母,蛾以为父。三俯三起,事乃大已。夫是之谓蚕理。”

 此赋描述了蚕的外形:身上光滑无毛,体态柔软,头部像马。蚕的习性:吃桑叶吐蚕丝,喜湿怕热,喜湿怕雨。蚕丝的经济价值:给世界培添色彩,给家庭增加收入。蚕的生命周期:三俯三起,化蛹变蛾。最有意思的是,赋中还暗示了此物的读音,“名号不美,与暴为邻,”“蚕”与“残”同音(cán)如此详尽的描述,已基本具备了民间谜语中赋体物谜的特征。此赋大约产生于两千三百年前。

 汉末还出现了离合式的隐语。当时董卓自为太师,残暴专横。有童谣唱道:“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这是一条谶语,以拆字离合法隐“董卓当死”四字。其中“千里”合成“重”字,加“草”得“董”字;“十日卜”三字组合成“卓”字。

 到了魏晋南北朝,谜语有了新的发展,正如刘勰所说:“自魏代以来,颇好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南朝梁文学理论家刘勰,在他所撰的《文心雕龙》中,对谜语的起源、发展等作了前所未有的系统论述,谜语这个名称逐渐流行。

 (二)

 此赋描述了蚕的外形:身上光滑无毛,体态柔软,头部像马。蚕的习性:吃桑叶吐蚕丝,喜湿怕热,喜湿怕雨。蚕丝的经济价值:给世界培添色彩,给家庭增加收入。蚕的生命周期:三俯三起,化蛹变蛾。最有意思的是,赋中还暗示了此物的读音,“名号不美,与暴为邻,”“蚕”与“残”同音(cán)如此详尽的描述,已基本具备了民间谜语中赋体物谜的特征。此赋大约产生于两千三百年前。

 汉末还出现了离合式的隐语。当时董卓自为太师,残暴专横。有童谣唱道:“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这是一条谶语,以拆字离合法隐“董卓当死”四字。其中“千里”合成“重”字,加“草”得“董”字;“十日卜”三字组合成“卓”字。

 到了魏晋南北朝,谜语有了新的发展,正如刘勰所说:“自魏代以来,颇好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南朝梁文学理论家刘勰,在他所撰的《文心雕龙》中,对谜语的起源、发展等作了前所未有的系统论述,谜语这个名称逐渐流行。

 在离合法的基础上,对文字的笔画或部首略作增减处理,形成了另一个方法“增损法”。《北齐书•徐之才传》有载徐之才嘲戏王昕的姓“王”字:“有言为讠王,近犬为狂,加颈足而为马,施角尾而为羊。”除了增损法,当时还出现了会意法。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中记载:有一次,北魏孝文帝设宴招待群臣,喝到高兴处,举杯作谜让大家猜:“三三横,两两纵,谁能辨之赐金钟。”被彭城王勰猜中。是“习”字。原来“三三横,两两纵”先猜成“羽”字。“金钟”是酒杯,酒杯古代有称“大白”的,所以“金钟”可扣“白”,“羽”加“白”就成了“习”字。

 这个时期的谜语,很多是写成诗歌形式,琅琅上口,易诵易记,流传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了隋唐时期的谜语出出了别解,制谜手法更加丰富多彩,谜面更加简练,为以后文义谜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太平广记》载有这样的故事:

 隋侯白尝与仆射杨素并马言语,路旁有槐树憔悴死。素乃曰:“侯秀才道理过人,能令此树活否?”曰“能”。曰:“何计得活?”曰:“取槐树子于树枝上悬着,即当自活。”素曰:“因何得活?”答曰:“可不闻《论语》云:‘子在,回何敢死?’”素大笑。

 原来,论语中“子在,回何敢死”是颜回对孔子说的,意思是老师尚在,弟子颜回怎也轻易去死。经别解后转义为“种子在,槐树怎敢死。”此故事距今大约一千四百多年。

 宋代是谜语发展的重要时期,谜风盛行,人才辈出。王安石、苏东坡、秦少游、王吉甫、黄庭贤等文人学士都精通谜道。如王安石的字谜:

 目字加两点,不作具贝猜(贺)

 贝字欠两点,不作目字猜(资)

 以上字谜一直流传至今。苏东坡制谜,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佛印以佛家语气出谜:

 吾有两间房,一间赁于转轮王。有时放出一线光,天下邪魔不敢当。

 谜底是木工工具“墨斗”。东坡当即对谜。

 我有一张琴,一条丝弦藏在腹。有时将来马上弹,弹尽天下无声曲。

 谜底自然也是“墨斗”。后人还模仿苏小妹的语气再作一条“墨斗”谜:

 我有一只船、一人摇橹一人牵。去时拉纤去,来时摇橹还。

 一底三面,都十分形象,十分顺口。

 宋代谜语的迅速发展,造就了一批专业谜人和谜社组织,同时诞生了“灯谜”。据宋代王栐《燕翼贻谋录》载,太宗乾德年间下诏曰:

 上无张灯,旧止三夜。今朝廷无事,区宇又安,方当年谷之丰登,宜纵市民之行乐,其令开封府更放十七、十八两夜灯。

 可见当时灯市盛况空前,为灯谜的诞生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再看《武林旧事•灯品》的记载:

 又有以绢灯剪写诗句,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灯谜呱呱坠地,中华谜语从此开创了民间谜语和灯谜两条腿走路的新格局。此时距今大约八百年。

 元明两朝,谜语继宋之后仍盛行不衰,蒙族人照样爱玩谜语。元朝高德基撰《平江纪事》载:

 达鲁花赤八刺脱公,倜傥爽迈,博闻强记,凡宴会以文谑,满座风生。一日同寅后堂会饮,僚佐愿求一令劝酬,公曰:“吾不读书,弗能为令,但有两字隐语,请众贤商之,能者免,弗能者请一巨觞。”众曰如命。公曰:“一字有四个口,一个十;一字有四个十,一个口。”在座者皆不能解,罚就饮。饮竟问之,公以箸画案上乃“图(图)”、“毕(毕)”二字也。

 这两条字谜并不很难,“众贤”都猜不出,情愿罚酒,大概是客气吧。关于当时民间猜谜的盛况,明代张岱《陶庵梦忆》中说:于十字街搭木棚,挂大灯一,俗曰:“悬灯”,画《四年》、《千家诗》故事,或写灯谜,环立而猜射之。

 明朝时出现了一些研究谜语的论著和收录谜语的专集,其中有冯梦龙的《黄山谜》,黄周星的《廋词四十笺》及贺从善的《千文虎》等。另有马苍山编写的《广陵十八格》,其中的一些主要谜格,至今仍在沿用。明代的一些小说、传奇、话本等都有不少猜谜的情节,其中《苏小妹三难新郎》中的一则文义谜尤其精彩:

 强爷胜祖有施为,凿壁偷光夜读书;

 缝线路中常忆母,老翁终日倚门闾。

 每句猜一位古人名,谜底是孙权、孔明、子思、太公望

 (三)

 到了清朝中期以后,中华谜语进入成熟期,文义谜更是大行其道。人们追求谜语扣合的严谨,逐渐摒弃冗长拖沓的面句,面崇尚大众熟悉的成语或通俗语句为面,加上谜材由原先的文字、事物、人名扩展到诸子百家、四书五经,甚至俗语、中药、地名、书名等,极大地拓宽了谜路,促进了谜语的提高和普及。如当时以《千字文》句为面的:

 焉哉乎也 (《四书》一) 失之者鲜矣

 平时常用的文言虎词有“之乎者也矣焉哉”七字,谜面有了四个,尚少“之者矣”三字,谜底就是别解为“失去‘之’和‘者’,鲜‘矣’”。还有以唐诗句为面的,如:

 春寒赐浴华清池 (古人一) 温太真

 谜面是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名句,写杨玉怀在华清池洗湿泉浴。谜底温太真即东晋人温峤。谜底“温”别解为温泉,“太真”是杨玉环的道号,特指杨玉环。还有以书句为面的:

 淮阴侯传 (古人一) 纪 信

 韩信封为“淮阴侯”。谜底别解为“记载韩信”。还有以词牌为谜面的:

 虞美人 (字一) 翣

 “虞美人”即虞姬,项羽之妾。还有以单字为面的:

 斗 (花名一) 百 合

 谜底“合”别解为容积的计量单位,一百“合”折合一“斗”。

 从以上几则谜例可以看出,此时谜语的艺术风格与元明时期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时一批谜人倡导创新是分不开的。正如钱南扬在《谜史•清代之谜语》中论道:“自今谜盛行,视古谜为卑鄙,不复出诸士大夫之口。”又如当时谜家费源指出:“为谜当广征博引,驱使群书,不期成而成,不期获而获,方能妙到秋毫。”又说:“一字落空,便成赘语;虚字虚设,亦属疏心。”以及“寄意过深,尚须注脚;引喻太直,未免合题。宽泛者既病游移,强凑者奚辞翻驳?有一于此,岂不谬哉?”甚至在小说《镜花缘》里,作者也借女主人公之口谈论谜艺:“大凡做谜,自应贴切为主;因其贴切,所以易打。就如清潭月影,遥遥相映,谁人不见?”又说“那难猜的,不是失之浮泛,就是过于晦暗。即如此刻有人脚趾暗动,此惟自己明白,别人何得而知。”这些都是很有水平的见解。

 到了清末民国衩,在众多谜家中有一人是特别应该提起的,那就是后世称为“谜圣”的灯谜大师张起南。张起南,字味鲈,号橐园,福建人。他主张谜要创新,要面向大众。他一生创作了数以万计的灯谜。往往都是有新的创意,以外国作家为谜底的。如:

 “凭君传语报平安”,猜“托尔斯泰”。

 以通俗谜面扣《诗经》句的,如:

 “湘省铁路通何处”,猜“汉之广矣”。

 以时事知识猜成语的,如:

 “民国以来男子剪发女子解足”,猜“摩顶放踵”。

 甚至还有以英文为谜面猜字的,如:

 morning猜“谭”(拆为“西言早”三字)

 像这样清新的谜语,虽招来守旧派的嘲笑和非议,但革新的潮流势不可挡。在众多有识之士和民间谜人的共同努力下,谜语朝着正确的方向,走进了新的时代。

 新时代给谜语的发展带来了几次难得的机遇。一是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国家推行汉字简化方案,不仅增添了许多新字,如“旧”、“进”、“观”等等,也增加了许多一字多义字,如“后”字以前只作“帝王的配偶”解,现在还可作“前后的后”和“子孙后代”解;再如“云”字,以前只作“说话”解,现在还可作“天上的云朵”解。这样就给谜语创作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拓展了谜路。

 通讯方式的进步,给猜谜方式带来一次革命性的变化。莫说古代,就是十几年前,人们参加函猜或媒体会猜,都要到邮局把谜底答案寄给主办者,稍微生急的还用电报发去。现在不同了,参加网上谜赛,只要点下鼠标即可搞定,用手机发个“短信”也是很容易的事。

推荐
© 2024 满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