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言文评点赏析
评点赏析:
一、师生对话,是《论语》一贯手法,但本篇情景非常具体,生动。师生表情心态历历可见,如同一篇缩微记叙文:
人物:孔子及四弟子。事件:弟子侍坐与老师谈理想。细节:1.表情神态:子路率尔,夫子哂之;2.动作:侍坐,鼓瑟,舍瑟作等等;3.语言略。
二、人物个性突出。孔子的温言文宽和:让弟子各言其志,鼓励他们积极发言,不因为自己年龄身份而拘束。当弟子发言时哪怕不同意,也绝不当众难堪,如对子路的轻率发言,夫子仅“ 哂之”而这里的哂,并没有嘲笑的意思,最多是宽厚地一笑。后来弟子发言时先不做评价,耐心倾听,问下一个。听到曾晳发言后,情不自禁赞叹:吾与点也!看出孔子对曾晳所说的境界的由衷赞美,毫不隐讳自己的倾向,既宽和又不和稀泥,一个智慧长者形象跃然纸上。
而三个弟子个性最突出,子路的轻率不让,冉有与公西华一个比一个谦逊,曾晳的风神潇洒……最突出的的是子路和曾晳,《论语》中几次提到子路的勇猛与率直,此次率先发言,毫无谦让,描述时仅用一个“率尔”足见其冲动的性格。而曾晳似乎一直在鼓瑟不止,一方面给师生对话营造一种轻松的谈话气氛,一方面也足见其洒脱不拘的个性,犹如一个谈话节目的背景乐手,非常具有艺术气质。他也非常善于表达,描述的情境和谐美好,令人神往,即使拿给我们现代人看,也非常欣赏那种生活情境:春服既成,呼朋引伴,沂水中洗洗澡,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来。这如果作为一种治理的最高境界,难能可贵,符合孔治国以礼乐的最高理想,能得孔子赞叹;即使是另一种可能:曾晳是个闲散的文人,不想参与治世,只愿修养个人,如道家的无为而治,也与孔子的思想不违迕,所以也能得到孔子的共鸣——也许在孔子心中,对自己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奔走游说也有些许疲累,这是一种对老师难以言说的心境的微妙体察,所以也另孔子击节。最后孔子另对三个弟子的评点无不坚持其一向的主张:为国以礼,个性谦和。
三、行文紧凑,紧紧围绕“言志”,尺幅兴波,生动曲折,主旨得以彰显。这点不必多言,通过前面的分析自可得之。
2. 对学习文言文的看法
【学习文言文的意义】: (1)学好文言文,有利于了解和学习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文言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他把我国五千年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完整而有序地保存下来。我们只要稍稍回顾一下,从《尚书》一直到清代文学,就可以感受到这些文言典籍里蕴藏着多么丰厚的中国文化,包含着多少古人卓越的智慧和博大的思想。
弘扬传统文化是时代的需要,我们没有理由抛弃数千年的文化积淀。而作为高中文言文教学,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使命。
高中时期学习文言文,将为他们以后进一步认识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的文化素养产生深远影响。 (2)学好文言文,有利于丰富精神世界,熏陶语感。
屈原、司马迁、李白、苏轼等先贤,以文言构筑的诗文,是辉煌灿烂的“精神灯塔”,照彻千万年,沐浴古今人。他们的灵魂,用文言走过的漫漫的精神历程,我们今人再通过文言,让学生去循迹走过,对学生的精神就是一次次历练。
不断地走过、不断地历练,就是民族的精神积淀、精神记忆与精神传承!同样也是语感的形成。作家李霁野上世纪四十年代说:“读过一点诗词的人,黄鹂、燕、鸠、杜鹃等鸟所引起的情绪,也自然和未曾读过诗的人完全不一样。
我们经过诗文的眼睛来看万象,经过诗人的耳朵来听万籁,仿佛是增加了一种感官,而不曾读诗的人,却仿佛是瞎了眼睛,聋了耳朵,他们的生活经验自然也就贫乏得多了。”这里的诗词指的是古典诗词,如此量化积累,就是语感的形成,也是精神气质的形成。
这些恐怕是单纯学习白话诗文所不可替代的。 (3)学习文言文,有利于促进道德回归。
道德作为调整人类行为的规范,既是人类自身发展的手段,又是人类发展的目的,它对社会具有积极的规范、教育、导向作用。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以文言流传下来很多有价值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因此,文言文拥有无法估量的教育潜能,其中包含着一个古老民族的精魂。在当前重新树立个人责任与美德的过程中,文言文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与功能。
我们当代学生所普遍缺少的很多有关修身、治家、睦亲、就业、交际等道理在古代经典名著中都有发人深思的论述。例如,《中庸》里对人与人交往中所讲究的“诚”有这样的论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矣。”再如道德操守,古人对这方面的强调提高到了及至,甚至把道德看得比生命还宝贵。
用孔子的话讲就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这些道德观念固然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但只要我们用历史的眼光、辨证的方法,合理地去发掘利用,它就一定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从短期效应看,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一人一事的思想认识;从长期效应看,有助于加强其个人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塑造理想人格。(4)学好文言文,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坛闪耀着一群璀璨的巨星,他们是鲁迅、胡适、梁实秋、郭沫若、老舍、巴金、曹禺、林语堂、张爱玲等等,他们光华四射,文采灼灼。他们灵动地驾驭白话,筑起白话汉语的华彩篇章。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文坛却顿失光彩,再没有涌现出一个灵动地驾驭白话的“大师群体”,堪称“白话大师”的只有寥寥几位。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当然很多,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中小学阶段截断了系统的文言文教育的血脉。
这使得在20世纪下半叶成为文坛主流的人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深入的文言教育,使他们难以达到文言所表现出来的简洁、干净、纯粹、典雅、形象、传神的境界。因此,在少年时期诵读相当数量的一流文言文,有利于提高白话文的写作水平。
2001年高考南京13中学学生蒋昕捷写出的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就是明证。文章作者以熟谙的三国故事,编撰了赤兔马为诚信而殒身的感人故事,立意深邃,且通篇采用纯熟的古白话,明白晓畅,文才飞扬,老到的语言功夫受到阅卷老师的一致赞赏。
事后记者对其进行了专访,蒋昕捷告诉记者,这要归功于平时喜欢诵读古典名著。“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与文言失去了联系的人,必然由于古汉语底蕴不足而使文章变得冗长、直白。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浩瀚的文化瑰宝, *** 主席曾说过,对于古代文化要采取“古为今用”的态度。
我们学习文言文,就是要掌握方法,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因此,我们不但要学习文言文,而且还要学好文言文,才能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真正做到“古为今用”。
3. 期末评语高中古文
“君禀赋过人,具大成之相;才艺双全,引同窗仰视。然终日睡眼惺忪,不能专注于学业,师长知如此,恐君误学,百技治之,浑噩如故?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愿君梦醒,振作精神,沉睡雄狮,一朝霸四方!”
“愿君梦醒,振作精神”
“余甚赏识君也”
君有才女风范,大气胸怀,睿智灵秀,冰心聪慧。君之美,在于才干,在于品德,在于心灵深处智慧之花绽放。人之品学,非先天而生,乃后天之努力也。望君携既有之良品,逐前程之才学,成非凡之自我。
舞台之上,慷慨激昂,颇具大将之风;课堂之中,口若悬河,展记忆背诵之功;课间之时,调皮可爱,时有欢声笑语不断。偶有课堂接嘴闲聊之瑕,尚不能心无旁骛。“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学贵在专,需持之以恒。
昊烨者,数学大咖也。为人豪爽大气,深得同学之喜爱,广受师长之好评。然卿之文科尚有待加强,切不可厚此薄彼。望寻适宜之良策,成可叹之进展,为师甚为期待。尔音量太大,实属扰民,切记控制。
玉,其温如脂,其出于石,而珍于石。玉之所得,必精心切磋,仔细琢磨,历千万之劳累,方能成其器。而学亦如此乎!倘无自主之思考,奋力之拼搏,纵有傲娇之才,终为仲永矣!若能沉心静气,锤炼心志,可大成也。
知识之海,学问之山,于秀木芳林之中,与卿欣然相遇。感求学之勤奋,喜天资之聪颖,赞学业之优异,叹绘画之灵动。惜效率之不高,忧睡眠之不足。学,静心凝神;玩,纵情恣意,何不快哉?
温柔娴淑,书写娟秀,令同窗赞不绝口。然君以文科见长,数理稍弱,为师心忧之至。所幸近来全力补之,大有起色。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愿君多努力,此时最足惜。
4. 如何对文言文教学进行教学评价
对于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当前我国一线语文教师已经走出了只教文言知识的误区,加强了对文言文本的解读,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然而,对于实际的教学成果,很多语文教师还没有及时反思和评价的意识,即使有评价,也多是根据考点要求来进行知识点的考察,这就造成了教研成果和教学实践的脱节,以及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的分离。本文拟在新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的基础上,从课堂评价、作业评价和考试评价三个方面探究较为合适的文言文阅读质量评价方法。
一、课堂评价课堂评价与课堂活动的开展密切相关,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一般包括以下教学活动:(一)诵读诵读既是一种阅读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学界对于诵读含义的理解见仁见智,至今还存在争议。按照学界所公认的理解,所谓的诵读,指的是通过朗读的方式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并在此基础上读懂文意的一种方法。
我国古代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都普遍采用诵读涵泳这一教学方法,但由于某些教师对诵读法的理解有所偏差,在运用时趋于形式,导致诵读一度淡出语文课堂教学。近年来,学界逐渐认识到诵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诵读又重新回归到语文课堂中来。
对学生文言文诵读的评价,应主要采用表现性评价的方式。这是因为虽然文言文诵读的首要障碍是疏通字句,但诵读的目的在于理解文意,因而教师对学生诵读的指导和评价还是要与理解文意相结合。
在具体的评价语言上,有些教师喜欢用“你读得很好”或“你读得还不够好”来评价学生的诵读,但“好”在哪、“不好”在哪又没有明确说明,久而久之,学生便不会把教师的评价放在心上。诵读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那么教师在评价时就可以把学生诵读的情况跟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例如“你这样读的语气有点平淡,作者说这句话时是愧疚的心情,愧疚时候的语言应该用什么语调来读昵?”像这种看似评价,实则是对学生加以引导的语言更能让学生明确自己诵读的优点和缺点,也能及时进行改进。
(二)翻译当前语文教师对学生翻译的评价还是围绕着考点要求,对相对应的知识点进行机械地、割裂地评价,并且通常都采用量化评价的方式,即学生翻译时,重要知识点答对某一点就得到相对应的分数,即使学生意思表达出来,但知识点没有完全一一对应也要扣除相应的分数。这种机械化的评价方式使学生不敢有个性地理解和翻译文本含义,只能按照教师的标准答案机械地记忆。
笔者以为,这种评价方式还是针对文言字词意思的考察,既然是翻译,考察内容应该是字词在文本语境中的含义,评价的也应该是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这时候如果再去按点得分,那就割裂了考察内容和有效评价的联系。其实,对于翻译,尤其是具有典型审美色彩的文言文,可以放宽对字词准确对应的要求,采用现代翻译学所提倡的“诗学策略”进行翻译和评价,因为“忠于原文”并不是指字面意义上的一一对应,而是力求在文意、风格、审美等各方而与原文保持一致。
当然,中学生还难以达到这种程度,但教师可以在教学,尤其是评价时加以引导。久而久之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作业评价目前中学生文言文阅读作业,一般分为三类:背诵默写、翻译和课外阅读。背诵默写这类作业无疑要采用绝对性评价的方式。
如上文所提到的,翻译也可采用表现性评价的方式,也可采用划分等级的方式,这里不做赘述。在课外阅读这类作业方而,当前文言文的课外阅读多是选取与所学课文在文体形式上相关联或相类似的作品,以及与所学课文知识点相通的作品,题型设置上基本与考试题型保持一致,主要包括重要字词意思、句子翻译和文本内容的理解。
笔者以为,这种作业还是为了考试而评价,为了评价而评价,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在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思维、情感等各方而都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因而本来灵活性非常强的课外阅读,更应该根据学生需要,文言文本的特点以及教学的条件和目标作出灵活地设计和调整。例如在题型设置上可以多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允许学生对文本有个性化的理解。
三、考试评价一般考试中对文言文的考察主要有两大题型,一种题型是课文名句默写,这也包括古诗词的默写,评价方式为绝对性评价;另一种题型类似于上文提到的课外阅读,也是按照中考或高考的考试大纲和标准设计的。笔者认为,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与考试大纲并不全然一致,这种情况下应该尽量向新课标的要求靠拢,因为新课标是教育教学界的专家统一制定的,而考纲则是各地区依据实际情况分别制定的。
新课标更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多种素质和能力,因此文言文教学的目标设定以及评价标准也应该以新课标为主要参考依据。笔者以为,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察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形式,例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探讨文言文作品中难以理解的语句,完成小论文的写作或者以文言文的形式写一篇小作文等等。
综上所述,当前中学文言文阅读质量的评价形式较为单一,评价标准过于功利,评价与目标存在一定差异,要解决这些问题,还要立足于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并切实结合学生的。
5. 文言文读起来有什么不同
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俗称“之乎者也”。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了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将不重要的字删掉。
可以说“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录“压缩”格式。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而白话文相对于文言文,即用白话写成的文章,也称语体文。古代的正式文体是文言文。
古代在东汉以前,使用竹简、丝帛等作为文书载体,必然要求文字简洁。 白话文东汉发明了造纸,随着工艺的改善,加上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后,这些都为白话文体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感觉上文言文结构紧凑,与现代语言相比晦涩难懂,但字的容量较高,一个字往往包含很多内容,白话语言相对易懂,内容浅白。
6. 怎么理解文言文
文言文的阅读,学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正音读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朗读,甚至背诵,所以朗读背诵时都要把字音读正确.一般说来,大多数读音要以现代字典上的普通话读音为准.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认准字形,读准字音 文言文里有一些现在不常用的字,就要求我们认真地辨明字形,查明字音,不要把形近字的读音当做正音.如《扁鹊见蔡桓公》中的“桓“读“hu ;n“而不读“恒“;《桃花源记》中的“髫“而不读“召“,《狼》中“眈眈相向“中的“眈“读“d ;n“而不读“枕“。
2,多音字应辨明词性,词义 现代汉语中多音多义字很多,读文言文时也常会遇到一些多音字,这就要求我们辨明这个字的词性和词义,确定读音.比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当“喜悦“讲,应读“yu ;“,而在“桃花源记“中的“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句里,“说“字当“述说“讲,应读“shu ;“。 二,正确的断句,停顿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所以古人在读书时要自己断句.我们现在读古文,编者已经用标点符号把句子给我们断开了,但是在读一些长一点的句子时,往往要在一句之中表达一个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1333337616632概念或意思的地方,有一些小的停顿,这个停顿正确不正确,直接关系到对句意的理解正确与否。
区别停顿的办法是通读全文,通过对词义的理解和文言文中词与词之间结构关系的分析,读懂每一句话.如《狼》中有“其一犬坐于前“这句话,意思是“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户面前“,应在读时停顿成“其一/犬坐于前“,如果读作“其一犬/坐于前“,意思就变成“其中一只狗蹲在屠户面前“,其实,在《狼》文中,没有狗出现过.同样,对于“一狼洞其中“也应读作“一狼/洞其中“,而不能读作“一狼洞/其中“。 三,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 词义的变化有扩大,缩小和转移几种情形.词义的扩大即今义所含内容大于古义,如《愚公移山》中的“河阳之北“中的“河“,在汉代以前专指黄河,一般的河流用“水“来表示,所以这个“河阳“就是“黄河北岸“的意思,而现在的“河“泛指所有的河流,词义的缩小即今义所含内容小于古义,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一句里,“妻子“的含义包括“妻子儿女“,而今义指“男子的配偶“,不包含子女在内.词义的转移即今义所含内容与古义之间发生了变化,如古汉语中“涕“指眼泪,而今义指“鼻涕“。
四,一词多义现象 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普遍存在,阅读时要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特别注意根据上下语境确定具体义项.如“去“有“距离““离开““消除“等义,而在“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为学》)句中,“去“只能理解为“两地间的距离“的解释.在“得钱千五百,乃去“(《宋定伯捉鬼》)句中,“去“理解为“离开“之意。 五,注意通假字 文言文中通假字的出现,是原来古人在写文章时本该用这个字时,却借用了音同或音近意义不相通的字,就形成通假字,严格意义上讲应讲是“别字“了,但古人长期使用,并且得到社会认同,就不算错了.比如《愚公移山》中有这样一句话:“甚矣,汝之不惠“,其中“惠“本义是“恩惠“,但若按本义去解释,整句话的意思就不通了,所以“惠“是个通假字,当“聪明“讲,通“慧“.类似这样的通假字在初一阶段的文言文中还有“汤“通“烫“,“齐“通“剂“(《扁鹊见察桓公》,)“说“能“悦“,“知“通“智“(《论语》十则)等等这些都需要结合课文内容详加体味.。
7. 如何对文言文教学进行教学评价
对于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当前我国一线语文教师已经走出了只教文言知识的误区,加强了对文言文本的解读,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然而,对于实际的教学成果,很多语文教师还没有及时反思和评价的意识,即使有评价,也多是根据考点要求来进行知识点的考察,这就造成了教研成果和教学实践的脱节,以及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的分离。本文拟在新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的基础上,从课堂评价、作业评价和考试评价三个方面探究较为合适的文言文阅读质量评价方法。
一、课堂评价课堂评价与课堂活动的开展密切相关,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一般包括以下教学活动:(一)诵读诵读既是一种阅读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学界对于诵读含义的理解见仁见智,至今还存在争议。按照学界所公认的理解,所谓的诵读,指的是通过朗读的方式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并在此基础上读懂文意的一种方法。
我国古代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都普遍采用诵读涵泳这一教学方法,但由于某些教师对诵读法的理解有所偏差,在运用时趋于形式,导致诵读一度淡出语文课堂教学。近年来,学界逐渐认识到诵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诵读又重新回归到语文课堂中来。
对学生文言文诵读的评价,应主要采用表现性评价的方式。这是因为虽然文言文诵读的首要障碍是疏通字句,但诵读的目的在于理解文意,因而教师对学生诵读的指导和评价还是要与理解文意相结合。
在具体的评价语言上,有些教师喜欢用“你读得很好”或“你读得还不够好”来评价学生的诵读,但“好”在哪、“不好”在哪又没有明确说明,久而久之,学生便不会把教师的评价放在心上。诵读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那么教师在评价时就可以把学生诵读的情况跟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例如“你这样读的语气有点平淡,作者说这句话时是愧疚的心情,愧疚时候的语言应该用什么语调来读昵?”像这种看似评价,实则是对学生加以引导的语言更能让学生明确自己诵读的优点和缺点,也能及时进行改进。
(二)翻译当前语文教师对学生翻译的评价还是围绕着考点要求,对相对应的知识点进行机械地、割裂地评价,并且通常都采用量化评价的方式,即学生翻译时,重要知识点答对某一点就得到相对应的分数,即使学生意思表达出来,但知识点没有完全一一对应也要扣除相应的分数。这种机械化的评价方式使学生不敢有个性地理解和翻译文本含义,只能按照教师的标准答案机械地记忆。
笔者以为,这种评价方式还是针对文言字词意思的考察,既然是翻译,考察内容应该是字词在文本语境中的含义,评价的也应该是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这时候如果再去按点得分,那就割裂了考察内容和有效评价的联系。其实,对于翻译,尤其是具有典型审美色彩的文言文,可以放宽对字词准确对应的要求,采用现代翻译学所提倡的“诗学策略”进行翻译和评价,因为“忠于原文”并不是指字面意义上的一一对应,而是力求在文意、风格、审美等各方而与原文保持一致。
当然,中学生还难以达到这种程度,但教师可以在教学,尤其是评价时加以引导。久而久之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作业评价目前中学生文言文阅读作业,一般分为三类:背诵默写、翻译和课外阅读。背诵默写这类作业无疑要采用绝对性评价的方式。
如上文所提到的,翻译也可采用表现性评价的方式,也可采用划分等级的方式,这里不做赘述。在课外阅读这类作业方而,当前文言文的课外阅读多是选取与所学课文在文体形式上相关联或相类似的作品,以及与所学课文知识点相通的作品,题型设置上基本与考试题型保持一致,主要包括重要字词意思、句子翻译和文本内容的理解。
笔者以为,这种作业还是为了考试而评价,为了评价而评价,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在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思维、情感等各方而都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因而本来灵活性非常强的课外阅读,更应该根据学生需要,文言文本的特点以及教学的条件和目标作出灵活地设计和调整。例如在题型设置上可以多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允许学生对文本有个性化的理解。
三、考试评价一般考试中对文言文的考察主要有两大题型,一种题型是课文名句默写,这也包括古诗词的默写,评价方式为绝对性评价;另一种题型类似于上文提到的课外阅读,也是按照中考或高考的考试大纲和标准设计的。笔者认为,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与考试大纲并不全然一致,这种情况下应该尽量向新课标的要求靠拢,因为新课标是教育教学界的专家统一制定的,而考纲则是各地区依据实际情况分别制定的。
新课标更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多种素质和能力,因此文言文教学的目标设定以及评价标准也应该以新课标为主要参考依据。笔者以为,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察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形式,例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探讨文言文作品中难以理解的语句,完成小论文的写作或者以文言文的形式写一篇小作文等等。
综上所述,当前中学文言文阅读质量的评价形式较为单一,评价标准过于功利,评价与目标存在一定差异,要解决这些问题,还要立足于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并切实结合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