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要掌握多少历史知识?-百科知识-满米百科
> 百科知识 > 列表
初中要掌握多少历史知识?
时间:2024-12-23 15:43:24
答案

历史专题复习

专题一 西方列强侵华史

一、列强发动的主要侵华战争

1、鸦片战争(1840---1842):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4、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1900---1901):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5、中日战争(日本侵华战争):1931年---1937年日本发动的局部侵华战争。

1937年--1945年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

二、列强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2、1858年,中俄《瑗珲条约》。

3、1860年,中俄、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4、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纪》。

5、19世纪80年代中俄《改订条约》以及五个勘界议定书。

6、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

7、1901年,《辛丑条约》。

其中:

(1)赔款:中英《南京条约》,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2)外使驻华:《辛丑条约》

(3)开埠通商:中英《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

(4)割地 中英《南京条约》-----道光帝

中俄《瑷珲条约》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咸丰帝

中俄《北京条约》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同治帝

中俄《改订条约》 光绪帝

中日《马关条约》

(5)三大不平等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中日《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有突出特殊的条约 中俄《瑷珲条约》:割地最多

中日《马关条约》:最能反映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特点

《辛丑条约》:中国赔款最多的条约

三、侵犯中国的主权

开辟租界

控制关税、攫取中国的关税贸易主权。

破坏中国的司法权(如享有领事裁判权)。

割地,强占租界地,划分势力范围,破坏中国领土主权。

破坏中国领海主权和内河航运权。

取得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

制造边疆危机。

强占土地和割地

英国:1842年,香港岛:1860年,九龙司;1898年,新界;

台湾、澎湖列岛

日本 1914年,胶济铁路和青岛

20世纪30年代,中国东北

俄国:中国东北、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2)强占租界地划分势力范围 德国强租胶州湾,势力范围:山东

俄国强租旅顺和大连,势力范围:长城以北和新疆

法国强租广州湾,势力范围:广东、广西和云南

英国强租“新界”、威海卫、势力范围:长江流域

日本势力范围:福建

(3)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4)制造边疆危机 美日侵略台湾

俄英侵略新疆

沙俄策动外蒙古独立

英国炮制“麦克马洪线”

四、经济侵略

甲午战争前以商品输出为主。

开设银行

甲午战争以后经资本输出为主,资本输出方式 强迫贷款

投资铁路

开矿设厂

五、操纵和扶植侵华代理人

清政府:

北洋军阀:

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

溥仪的伪满洲国:

汪精卫的南京民政府

六、镇压中国人民革命和制造大屠杀血案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镇压义和团运动

1、镇压人民革命 破坏辛革命

阻挠北伐战争

美国扶蒋反共

日本制造1894年旅顺大屠杀惨案

2、制造大屠杀血案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烧杀抢掠

日本制造1928年济南惨案、皇姑屯事件

日本制造1937年南京大屠杀

3、制造事变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三省沦亡

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本留驻上海

1935年,华北事变:中国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1937年,“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八一三”事变:企图迅速灭亡中国

专题二 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及探索史

一、抗争史

1851—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1、人民群众的斗争 19世纪60-70年代台湾人民抗击美日侵略

1898年—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抗击日寇

爱国官兵的英勇斗争 :

1839年,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

第一次鸦片战争,关于培虎门保卫战

第二次鸦片战争,大沽口守军抗击侵略者

左宗棠收复新疆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黄海大战中,邓世昌以身殉国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清军在大沽口、清军与义和团在廊坊战斗

1931年,抗日义勇军的斗争

1931年,杨靖宇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战争

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蔡延锴、蒋光鼐率十九路军英勇抗战

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兵谏蒋介石,要求抗日

1937年七七事变中,佟麟阁、赵登禹以身殉国

1937年,八路军115师取得平型关大捷

1938年,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

1940年,八路军的百团大战

3、学生运动

1919年五四运动使中国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4、工人运动

1919年五四运动,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二、近代各阶级探索史(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

1、地主阶级道路选择——封建社会

(1)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林则徐:中国第一个放眼看世界的人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

(2)地主阶级洋务派 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代表人物:中央:奕诉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示棠、张之洞

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内容: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成立海军,兴办学堂,培养人才。

评价: 未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资产阶级

(1)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行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统治

维新派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主张:自上而下的进行资产阶级改奶运动,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以挽救民族危机。

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启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中国行不通

(2)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革命派 代表人物:孙中山、黄兴、宋教仁

纲领:以“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为纲领,试图以革命手段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结果: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但没有改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启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激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 代表人物: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等

主张: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进行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后开始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作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促进了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3.无产阶级的道路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代表人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革命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建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建立农村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主张,消灭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意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使中国人民结束了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命运。

启示: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专题三 世界经济史

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主要历程

萌芽阶段(14—15世纪):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欧洲的萌芽首先产生于市场发达的意大利。

形成阶段——工场手工业时期(16世纪中期——18世纪末)

① 新航路的开辟 密切了世界各大陆之间的联系,世界逐渐连为一体。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加快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贸易中心转移:地中海——大西洋西岸

②早期的殖民掠夺: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西走上了殖民掠夺的道路,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③英、法、北美等发生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国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得以确立。

3、发展阶段——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时期-20世纪初)

①蒸气时代的资本主义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

(18世纪中期—19世纪70年代)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开进一步扫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障碍)

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确立统治地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子初步形成

②电气时代的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经济发生重大变化,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生了垄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 段,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美、德经济发展迅速,英法发展缓慢

4、繁荣阶段——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9年)

①原因: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关系暂时缓和;欧洲革命运动陷入低潮;各国资产阶级竭力稳固统治,恢复经济。

②表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繁荣”一时,尤其以美国经济增长最快。

5、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时期(1929——1933年)

①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②概况:从美国开始,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③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大

④反危机措施 美国:罗斯福新政——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得到加强

德、日:走上法西斯化道路

6、欧洲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初)

①发展条件 美国的经济援助

西欧各国良好的经济技术基础

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应用(最重要)

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

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有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②主要国家表现 各国经济步入高速发展时期

联邦德国成为欧洲经济实力最强的资本主义国家

日本到70年代初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70年代后,欧共体(1967年成立)、日本、美国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③存在问题:由于基本矛盾没有彻底消除,1973——1975年再次爆发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经济发展速度明显缓慢下来

7、1974年——1975年

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原因:由于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展

表现: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美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

8、新经济的出现(20世纪90年代)

知识经济的概念: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主要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

二、经济全球化

1、背景:二战后,在高新科技的推动下,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关系越来越密切,世界经济逐渐形成一个整体

2、进程 二战后开始

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3、表现: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4、影响 利: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经济增长的活力和机遇

弊:使市场破坏作用得到迅速膨胀,在世界范围内扩大贫富差距;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加大

三、社会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

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

1921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针对“斯大林模式”弊端进行一系列改革,未获成功。

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见中国史部分)

专题四 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史

1、 资产阶级革命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

时间:1640—1688年

重大事件:纳西比战役,击溃王军主力;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英国宣布成立共和国(高潮);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1688年宫廷政变(“光荣革命”)

结束:1688年推翻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通过1689年《权利法案》,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意义: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主义制度的胜利。它为美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揭开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2、美国独立战争

根本原因:英国殖民地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时间:1775—1783年

重大事件:1775年4月来克星顿的枪声——北美独立战争开始:1775年5月建立陆军,华盛顿为总司令;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美国诞生;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1781年的克镇战役英军投降。

结束: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影响:推翻了殖民地统治,使美国赢得了独立;确立了比较包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美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3、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根本原因: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开始:1789年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重大事件:制宪法规定会议通过《人权宣言》;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1793年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雅各宾派专政(高潮);1794年雅各宾派统治结束;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成立;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

意义:推翻了法国专制统治,扫荡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规模最大、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4、美国内战

根本原因:南方奴隶制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时间:1861——1865年

开始:1861年南方军队挑起内战

重大事件:颁布《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意义:是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1、 俄国:1861年改革

背景:①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②农奴制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时间:1861年

内容: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农奴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评价: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农奴制的废除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但这次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2、 日本明治维新

背景: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形成;②幕府统治危机引发倒幕运动,扫除了明治维新的障碍。

时间:1868年

措施: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评价: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但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日本强大以后很快就到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

3、俄国二月革命 时间:1917年3月

性质:资产阶段民主革命

结果:推翻沙皇专制统治,成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专题五 国际关系史

一、17-18世纪的国际关系

17-18世纪,英国打败法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法国援助美国,打败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者,为美国赢得了独立。

法国大革命期间,法国多次打败以英国为首的“反法同盟”。

拿破仑对外战争,侵犯了欧洲一些国家的主权和利益。

二、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根源: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争夺霸权。

两大对立集团:三国同盟、三国协约。

性质:都是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

影响:二十世纪初,以英德为首的两大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活动,大搞军备竞赛,两个集团竞争日益激烈,国际关系极度紧张,危机频发,一场前所未有的世界大战即将来临。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原因: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

作战对方:1、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

2、协约国:英、法、俄、意大利等(意大利是同盟国成员,一战爆发后,为了自身的利益,参加到协约国一方作战)

开始: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威亚宣战。

战线: 西线、东线、南线(西线、东线决定战局)

重大战役: 1914年马恩河战役,1916年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

加速大战结束的事件:俄国二月革命(1917年3月);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11月)退出大战;各交战国爆发革命运动;美国参战(1917年)协约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增;中国参战。

结束:1918年,德国宣布投降,同盟国失败。

性质: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影响:给各交战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飞机、坦克、毒气等首次出现在战场上;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四、一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建立: 1、巴黎和会和凡尔赛体系

①巴黎和会(1919年1月)

②《凡尔赛和约》

③协约国同奥、匈、保、土等国和约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

2、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

①华盛顿会议(1921年—1922年)

②1921年,美、英、法、日《四国条约》

③1921年,美、英、法、日、意《限制海军军务条约》即《五国条约》

④1922年《九国条约》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评价:通过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新秩序,然而这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也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工具:国际联盟,1920年成立

破坏:1、德国:1933年建立法西斯专政,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1935年撕毁凡尔赛和约,实施普通义务兵役制,把陆军扩展为60万人,凡尔赛体系被破坏。

2、日本:1936年,军部控制的内阁上台,世界大战亚洲策源地形成,从而突破华盛顿体系的束缚。

五、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关系

绥靖政策及慕尼黑协定:

1、英法控制下的国际联盟纵容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2、英、法等国纵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3、英、法、美纵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

4、德、意、英、法签订慕尼黑协定,强加给捷克斯洛伐克

六、第二次世界大战

1、原因: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②德、意、日法西斯上台后,加快了侵略扩张步伐。

③英、法、美的纵容侵略政策,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2、性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侵略战争。

3、全面爆发: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

4、扩大:①1941年6月德军突袭苏联,二战进一步扩大。

②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二战空前扩大。

5、转折:①欧洲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二战的转折)

②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海战

③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

6、胜利:①北非战场:1943年,美英盟军进入意大利,意大利投降。

②欧洲战场:1945年5月,德国无条件投降。

③太平洋: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7、联合国的建立

七、二战后的国际关系

1、美国推行霸权主义:

一原因:美国经济、军事实力膨胀

二“冷战”政策

⑴含义:遏制共产主义,但不付诸武力

⑵表现:①政治上:杜鲁门主义

②经济上:马歇尔计划

③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⑶影响:形成“两极格局”

三向亚洲发动侵略战争:侵略朝鲜,侵略越南

四美苏争霸:

⑴20世纪60年代,“古巴导弹危机”

⑵20世纪70年代末,苏联出兵占领阿富汗,企图建立南亚、波斯湾地区的霸权。

⑶美国提出打高科技战争的“星空大战”计划。

⑷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力不从心,被迫改变称霸政策。

2、第三世界的兴起:

⑴含义:第三世界指的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⑵影响:冲击了战后的两极格局,使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挑战两极:⑴欧共体成立和欧盟成立

⑵日本谋求政治大国

4、世界格局的新变化:

⑴两极格局的结束:

①结束标志: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

②影响: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不断,霸权主义利用这些矛盾,将其转化为国际冲突(突出例子:科索沃战争)

⑵世界格局发展的趋势:

①暂时形成“一超多强”局面

②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专题六 科技革命史

1、工业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

开始时间:十八世纪六十年代

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美国的确立

有利条件:雄厚的资本、充足的劳动力、丰富的资源、海外贸易的迫切需求

标志:机器的发明和使用(珍妮机)

重大发明: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汽船、火车

扩展: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于英国,十九世纪扩展到欧洲大陆、北美和日本

影响: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两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逐渐明显和尖锐;工业革命为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奠定了物质基础;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加强对世界的统治;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欧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日益强大,导致亚非拉美地区的贫困和落后。

2、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德领先)

开始时间: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标志:电力的发明和广泛运用

表现:①新能源的发展和利用;石油、电力,进入“电气时代”;爱迪生发明耐用的灯泡,德国西门子创制第一辆有轨电车。②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德国卡尔·本茨发明内燃机,汽车、飞机试制成功。③新通讯手段的发明:有线电报、有线电话、无线电报。

影响:进一步推动了工业的快速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出现垄断组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3、第三次科技革命(起源于美国)

时间: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

标志: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均取得重大突破

特点: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新技术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技进步的比重不断上升。

影响: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进一步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推荐
© 2024 满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