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过年样子的散文-百科知识-满米百科
> 百科知识 > 列表
描写过年样子的散文
时间:2024-12-23 14:13:46
答案

 过年,是一首绵长回味的诗,是一本厚重多彩的书,一个“年”字,盘点着人生四季,在心中累积着往事和畅想,存留下多少温馨、多少眷恋。

 说起年,不禁感慨万千。时光像箭一般飞逝,行走如飞的年节一个接一个的到来,雪花的色彩霜染了母亲的秀发,岁月的风刀将沧桑一道道刻在父亲的额头。

 人生像正月十五的月亮一样,满了又缺,缺了又满;日子像书一样地翻过,每一页都记载着悲欢苦乐,“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心有灵犀的双眸,相濡以沫的日子,把人生烹调的甘甜长久。

 年节里,一纸窗花剪出龙腾虎跃、百鸟争鸣,妙趣横生的春联跃然千家万户,把希望镶嵌在春的门口;欢腾的锣鼓、奋飞的龙舟、滑稽的高跷、柔曼的彩绸、将一年的情愫浓缩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年节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灌满了村寨小巷,发辫上欲飞的蝴蝶随着雪花飘扬,崭新的虎头鞋蹦跳出缕缕春光;母亲飘逸的围裙撩动着饺子的醇香,父亲期盼的目光伸向了远方,把思念和祝福装满儿女的行囊;噼噼啪啪的鞭炮催促着归来的脚步,哪怕路途再遥远,也要让心依偎在爹娘的身旁。

 过年了,回望火红的春联,宛如一条悠长的丝带,将儿女的情思相牵:别忘记常回家看看,无论孩子飞得多远,梦里总会看到那张灿烂的笑脸。

 不谙世事、青春灿烂、人到中年,一年又一年。我将儿时的风车珍藏为永恒的心签,让母亲的歌谣在耳边久久地回旋,在心灵深处写下感恩的诗篇。

 年,将人情冷暖论到极致。

 年,将民俗风情论到极致。

 年,将天伦之乐论到极致。

 过年,是品尝亲情、爱情、友情的盛宴。

 过年,是记载日子、人生、事业的书卷。

 过年,是传递祝愿、幸福、希望的信笺。

 这就是年,把美好的祝福送给春天!

描写过年样子的散文【五】春节的记忆

 春节,民间俗称过年,是国人诸多节日中的盛典。年节的记忆是从童年开始,就像掀过的一页页日历,迭加成厚厚的一本书,当我们再重新翻开来看时,就会被那些记忆所吸引,对那些过往无比珍惜——题记

 春节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满眼的色彩,绿、粉、黄等,最为抢眼的还是红色。红的对联、红的年画、红的窗花、红的灯笼、鞭炮炸后那纷纷飞落如蝶般的红色纸屑……

 儿时的农村还很清贫。在北方,每年只能种一茬庄稼,所以农人门过着半年农作半年闲的日子,虽然清苦些,但也惬意自得,那种闲逸是现在人无法体会得到的。

 每年一进入冬季,农忙闲下来的女人门就开始张罗年节的东西,她们开始纳鞋底、做新鞋、拆洗被褥,缝新衣服。大姑娘小媳妇则开始买上些彩纸,聚到一起,坐在热炕上,把那些五颜六色的彩纸巧妙地折迭成各种形状,放在炕上的小方桌上,拿起剪子,剪窗花剪年画。那时的农村,没人舍得花钱去买这些,用不多的钱,买些彩纸,自己动手,她们手中的剪子旋转飞舞,不停地闭合,剪尖飞快地咬着手中的彩纸,不一会功夫,一些活灵活现的图案就呈现在眼前了。那些栩栩如生的戏里人物、吉祥花鸟、鱼虫、动物等就鲜活起来,摆在桌上、炕上、挂在墙上,惹得孩子们围着就像看大戏一样,大姑娘小媳妇们却沾沾自喜,欣赏着一幅幅逼真喜气的图案,嘴角都弯成了上弦月。

 一到腊月,年的气息愈加浓厚,粉刷房屋、打扫卫生、置办年货。年货都是自家产的,如瓜子、大豆、豌豆、炒熟。熬麻糖、炸果子、炸麻花、炸江米条、压粉条等,人人脸上都充盈着喜气,孩子们更是高兴,他们尾在大人们的身后,虽然冻得小脸通红,跺脚哈手,也是不愿离开。和大人们一起干着一些他们并不会干的活,大人们也乐得其中,帮家里干活成为孩子们最大的乐趣。

 好不容易盼到腊月二十八九,大家就该忙着贴窗花,贴春联了。孩子们忙活着帮娘亲姐姐递窗花送浆糊,看着雪白的窗户格子上贴满鲜活的窗花,孩子们咧着小嘴笑,指手画脚,数叨着那些是姐姐剪得,那些是嫂子剪得,还争着讲窗花的寓意,俨然个个是小小故事家。

 贴春联,农村称贴对子,也是孩子们愿意并抢着干的事。春联不像现在街市上买的那些,千篇一律,都是一些耳熟能详的现成句子。记忆中农村写的春联语言质朴、简洁、风趣,却饱含着农人们对美好事物以及来年丰收的期望。大红的纸写上黑色的字,虽然有些字句,孩子们不太懂,但还是乐此不疲地跑东家串西家看各家大门上的春联,顶着纷飞的雪花,时不时会摔倒,但还是相互激烈地争论着谁家的好与坏,就像都是些行家一样。还有些人家没有会写字的,又不喜欢去找人代笔,就会在春联上或画或剪上家禽五谷,分为上下联,贴在大门上,也别有一番韵味。

 春节太多东西让我无法忘怀。有些习俗虽然随着岁月变迁已经消失,却无法从心灵深处剔除,就如儿时的灯巷,虽然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但那份记忆始终无法抹去。

 记得村里的大人们除了诸多年事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家家自己做灯笼。村里的好几条街巷都命了名字,有女儿节、媳妇街、男子街、婆公街,村里的干部会布置任务,让各家按着自家的人员制作灯笼,从年三十就挂到各条街道,标上自己的名字,一直到过了二月二才摘掉,也预示着春节结束。

 那些未出阁的姑娘们心思巧妙,将戏剧人物、飞鸟走兽、瓜果蔬菜、各种农作物做成灯笼,挂到女儿街。那些灯笼都蕴含着姑娘家的心思,希望哪个小伙子能读懂灯笼上的心事,喜结连理。媳妇们则是暗自和姑娘们较劲,也是别出心裁制作出更加漂亮的灯笼,希望得到公婆丈夫的夸奖,得一个好媳妇的名声。男人们、公婆们各期所好制作出各种不同巧妙的灯笼,孩子们更是调皮好奇,用千奇百怪的想法,让大人们将其实现并作出他们最终满意的作品才肯罢休。他们并不把自己的灯笼挂在哪一处,而是在晚上就会从各自家中提着灯笼走街串巷,那些花卉、鱼虫、动物小灯笼在孩子们的手中形成一条独特的农村年节夜景。记得我们游走每一条挂满灯笼的街巷,怎么也也看不到同样的灯,现在回想起,真是敬佩当时人们的那种执着和认真。

 过了正月十五后,村民门开始投票评出最好最有创意的灯笼,发奖品。说是奖品,其实就是让村里的年轻人敲锣打鼓到家里送上一块村里制作简单的匾,相当于现在的奖牌吧。这家人今年在村里就享受着极高的荣誉,是村里人学习的榜样,也是下年度要竞争的对手。

 春节虽然预示着春天的开始,但记忆中却很寒冷。大片的雪花将小村装扮的洁净而明亮,映衬的对联,灯笼愈发鲜亮,那些色彩在雪白中愈显其娇,搅荡着小村的宁静,让春天的脚步也凌乱了几分。

 过年,那份儿时的欢喜,散乱在记忆深处,深刻在心里。

推荐
© 2024 满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