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活用作动词,一种是活用为状语。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可以分为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三种类型。
(一)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名词可以作动词用,在句子中充任谓语。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名词+名词。如果一个句子中有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即不是并列关系、同位语关系,又不是偏正关系,句中也没有其它动词作谓语,那么其中的一个名词就是活用作动词。例如:范曾数目项王。例子中的“目”,名词作动词,当“看、使眼色”讲,作谓语,“项王”为其宾语。
2、能愿动词+名词。能愿动词的位置是在动词之前的,当一个名词置于能愿动词之后,句中又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例子中的“水”,名词,在能愿动词“能“之后用作动词,当“泅水”讲,作谓语。
3、名词+补语。补语的位置通常是附在动词之后。当一个名词在补语之前,句中又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例如:沛公军霸上。例中的“军”置于补语之前活用为动词,意为“驻扎”。
4、否定副词+名词。否定副词往往置于动词之前修饰动词的。所以紧接在否定副词之后的名词通常用作动词。例如:小信未福,神弗福也。例子中的“福” 紧接在否定副词“弗”之后,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当“保佑”讲。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指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如: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王我”是“使我王”,即“使我为王”。
(三)名词用作意动词。
就是名词带上宾语,主观上对宾语会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思。
例如: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忧愁”,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忧愁。
二、名词作状语。有些名词用在动词的前面,对这个动词起着直接修饰或限制作用,在句中充任状语,名词作状语的用法常见有以下3种类型:
(一)表示比喻意
。这是指拿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的动态来描绘它所修饰的那个动词所表示的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像……一样,像……似的。
例如: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人”作状语修饰动词“立”,意为像人一样站立着。
(二)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这是把动词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当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看待,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当作……那样”和“像对待……那样。
例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修饰动词“事”,作状语。
(三)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凭借的工具或动作行为使用的方法
。例如: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名词“廷”表示动作行为“见”发生的处所,意为“在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