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才华却一生沉浮,似一本不忍卒读的书,他众多的无题诗,那么美又那么伤,像一个百题筐,多种情感滋味都可以往里装,千百年来众说纷纭,又爱又恨枉费想象。
李商隐大约生于公元813年,比杜牧小十岁,与温庭筠年纪相仿,字义山,号玉溪生。古人取名和字都是有一定关联的,名商隐即“商山之隐士”,字义山即隐入商山的义士,说起来都是有一番深意的。
商山有过“商山四皓”隐居在此,即四个皓首白发的老人,曾是秦国的四博士,秦末大乱时避于山中,宁愿在山中采草为食也不愿在乱世为官,刘邦立汉后多次请四老出山相佐都没能如愿,他们奉行的是孔子所言:“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李家祖辈世代都是读书为官的文人,信奉的也是儒家思想,父辈希望儿子谨遵孔子教诲,做个清白的人,世道清平时出来做有道之事,建立功勋;世道纷乱,则做个隐在商山的义士。似是“商山之隐”的咒语,李商隐一生都在积极用世和消极避世之间纠结,多少难言之隐。
李商隐是李唐皇室血脉,只不过到他这一代已经淡的几乎不存在了,九岁时父亲去世,家庭失去支撑,作为长子,必须撑起门户,李商隐一面用功读书,一面替人抄书贴补家用。
01
李商隐是跟着家族中一位有学问却终身隐居的堂叔学习经史,十六岁时作《才论》、《圣论》,已颇具气象,成为远近皆知的少年才俊。家里迁入洛阳后,结识了令狐楚,拜见了父亲的故交白居易,得到了前辈们极大赏识,白居易指定自己的墓志铭由李商隐撰写,还说来世要托生做李商隐的儿子。
令狐楚是当时的骈文大家,看重少年李商隐的才情,将他招入府中做事,与自己儿子令狐绹等一起游学,亲授入仕所需的骈体文写作,李商隐在这一时期放弃了散文写作,努力学习应试文章。
但李商隐的科举之路并不顺利,落第后的心境曾有诗《初食笋呈座中》:
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
这时李商隐21岁,考试落败后跟随崔戎到兖州幕府,在宴席上作的此诗。诗中有凌云一寸心的昂扬之志,也有壮志未酬的缠绵哀怨,这首立意与构思都非常新颖别致的咏物诗,思想感情也很明确,此时还没有走向他的专属无题。
应试不利的李商隐还曾去王屋山修道过两三年,之后又出来考试,终于在837年考中,次年,李商隐参加吏部考试,没被通过,25岁的李商隐开始了幕僚生涯,而这个进入王茂元幕府的选择,成为一生关键的转折点。
02
李商隐考取进士后不久,令狐楚离世,料理好恩师的丧事之后,李商隐接到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来到他府上做幕僚,与他同榜进士的好友韩瞻也在此,王茂元已将自己的一个女儿嫁给了韩瞻,也有意将最宠爱的小女儿许配给李商隐,韩瞻极力促成此事,欲与好友也做连襟。
王茂元最小的女儿是王晏媄,美丽自不待言,还聪慧娴雅,在新科进士的曲江宴上,李商隐是远远见过一眼的,可用屈原《九歌·少司命》里的这句来形容:“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在筹备和举行韩瞻的婚礼期间,以及韩瞻婚后相处时间里,李商隐与王晏媄这对才子佳人已有互相倾慕的微妙感情,只是不能明说,李商隐便用无题诗寄托情思,经学者研究解读,这首无题就是写给此时的王晏媄:
照梁初有情,出水旧知名。
裙衩芙蓉小,钗茸翡翠轻。
锦长书郑重,眉细恨分明。
莫近弹棋局,中心最不平。
善于用典,是李商隐诗歌特色之一,这首诗用了《神女赋》和《洛神赋》两个典故来赞美王晏媄,眉眼灵动的惊鸿一瞥令人如此难忘。
还有这首在完婚前的无题诗: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有了心灵互通的情愫做基础,两人成婚后相处极为融洽,这是一桩美满婚姻,但之后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因恩师令狐楚属牛党一派,岳父王茂元属李党一派,两边都对李商隐存在戒心,使其在仕途陷入了两个阵营的夹缝,备受排挤,苦闷难言。
也正因为如此,世人对李商隐评价不一,有人认为他是同时站了两个队想投机得好处,有人认为他是丝毫没有政治头脑的糊涂人。
我所理解的李商隐,是重情重义、与世温柔、自带忧郁气质的纯粹诗人,只是错生了时代。他在世仅四十五年,正是牛李党争从初始到结束的这四十几年,时间上正好覆盖了李商隐一生,无法解脱,好友崔珏在他死后作《哭李商隐》云: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袍未曾开。
牛李党争从最初的政见不同,逐渐偏离朝政,偏离常理,演化成了仅为权势而争,这与李商隐的内心操守是相悖的,对方是君子、是好人他就交往,并不在乎何党,两派轮番上台他都没有主动去依附哪一方。这很像现代人的清醒:同血缘的亲人也未必个个都是好人,同党又如何?而他这种不群不党的思想是超越时代的,也就注定了孤独与痛苦。
03
李商隐为做一个正义的好人,连乌纱帽也是可以不要的,有记载的一桩事是839年到弘农(河南灵宝)任县令时,发现有个死刑案子有冤情,于是他出面改判,受冤死囚有了活命,因此得罪了上司,遭到责难,李商隐愤而辞职,作《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还京》,他维护的是内心的道义。
还有一桩事也可说明李商隐的人品。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柳公权的侄子)857年得授兵部侍郎充诸道盐铁转运使,此时李商隐正在柳仲郢幕府做事,两人关系交好,柳仲郢奏请朝廷,以李商隐担任盐铁推官。这可是个肥差,盐商纷纷把金银藏在袖子里偷偷塞给李商隐,以托关照,但他拒收,并言:“吾自性分不可易,非畏人也。”(《唐才子传笺证》)意思是说:“我性情是一点改变不了的,不是害怕被人知道。”生性廉洁,又富正义,这样的李商隐,怎么可能是两面投机得好处的人呢?
纯粹的诗人并非没有政治态度,名篇《韩碑》就是明例。更可贵的是,千余大臣被宦官杀于朝堂的甘露事变发生后,举世震惊却都敢怒不敢言,文人集体失声,只有李商隐站出来作了《有感二首》记录此事,表达了对国家形势的看法,次年又作一首《重有感》,激烈抨击宦官,主张各地武装力量进兵京城铲除阉党,恢复朝廷秩序,后世评说“词严义正,忠愤如见,可配少陵。”以现代目光来看,李商隐是个有胆敢言的正直知识分子。
没有根基的诗人,想中立亦难安稳,夹缝中求生存,始终不得志,他也开解自己“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他的各种忧愤难解的情绪,化作各种无题诗来抒发,引经据典,诘屈聱牙,但又凄美迷离,他似乎并不在乎读者懂不懂,正如“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为谓何求。”
他的无题情诗则更朦胧唯美,引发后人无数猜想,不断揣测他的情史。上世纪二十年代就活跃文坛的女作家苏雪林女士曾经写过《李义山恋爱事迹考》,轰动一时。不过叶嘉莹先生直言评论说:“她像是写小说。”明显认为是文学加工,而非学术著作。后来许多专家也认为某些部分过于想象了,但以这个猜想故事为蓝本的戏说层出不穷流传并扩大至今,恋爱对象从柳枝姑娘到女道士,宫女,幕主姬妾……编得越离奇越偏险越刺激。
04
婚前的恋爱史丰富其实也属正常,但这一系列名单里,唯有朦胧初恋柳枝姑娘是有迹可循的,李商隐的《柳枝诗序》写得很明白。不过与王晏媄成婚后的李商隐,虽是依然多情,却是专一的多情与深情:在你之前我不懂爱情,在你之后,所有的爱情都是你。王氏温柔体贴,还弹得一手好琴,夫妻二人身心相契,感情深厚,许多诗文可以见证。
李商隐外出做事的时候写过不少相思的家书,如这首《寄内》,也题作《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他们育有一子一女,虽然聚少离多,但情感依旧,可惜王晏媄早亡,不胜悲思的李商隐写下这首《房中曲》,读来让人无比痛惜:
蔷薇泣幽素,翠带花钱小。
娇郎痴若云,抱日西帘晓。
枕是龙宫石,割得秋波色。
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
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
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
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檗。
愁到天池翻,相看不相识。
李商隐为养家糊口奔波外地幕府,得知妻子病重急急往回赶,可到家时爱妻已逝,唯有妻子常抚的锦瑟依然横陈于侧,物在人亡,撕心泣血天翻地覆,恐怕相见也认不得了。
此后数年,李商隐即使变卖书画也留着这把锦瑟,一直带在身边流转各地,睹物思人,追忆往昔,所以,这首多有争议的无题诗在我看来也是悼亡与自伤: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作过不少思念亡妻的诗,情深而感伤。柳仲郢见李商隐一人孤苦,有意将府内一名色艺俱佳的乐伎张懿仙赠予他照料生活,李商隐回信(《上河东公启》)谢绝了柳仲郢的好意,言明自己虽然诗文多有妖冶美女,但生活中不是风流随性之人。并作诗《李夫人三首》,用了汉武帝的李夫人典故,怀念爱妻,曰“月没教星替”,月亮没了,星星无法替代啊。之后余生,没有续娶。
05
李商隐的诗看似不动声色,却能深入情感本质触动人心,虽然时有迷雾,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但达到的美却是很直观的。梁启超先生在其《饮冰室文集》中也说,李义山《锦瑟》《碧城》等一系列无题诗,虽然解释不出诗句具体确切的含义,“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红楼梦》中黛玉曾说只喜李义山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黛玉是借用这句诗传达自己的感情,曹雪芹有意叫黛玉改了一个字,与黛玉命运和心态相关,这里暂且不说,只说李商隐这首原诗是这样的: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这是一首写给表兄弟寄托思念的诗,以景寄情,余音不尽。但“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却似李商隐的结局,无论是“留得枯荷听雨声”,还是黛玉言“留得残荷听雨声”,都像是李商隐这一生的谶语。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一个才情丰沛的诗人,生逢时代衰亡的尾音,有如盛时已过的荷塘,空余无题的枯荷,已是大唐最后的美意,身后千年,雨声未歇,点点滴滴处,皆是迷离婉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