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百科大全-满米百科
> 百科大全 > 列表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时间:2024-12-23 21:34:45
答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借助插图、展开想象,并运用增、补、调、换四种方法理解古诗,体会诗句的意境。

 3、习得观察方法,明白古诗蕴含的道理。

 4、指导背诵《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让学生掌握理解诗句的方法。

 教学难点:

 明白古诗蕴含的道理。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望庐山瀑布》引入,板书课题

 二、初读

 师:请大家自由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读好一首古诗,还要注意停顿和节奏的划分,大家边听老师读,边在自己的书上划分节奏,好吗?(PPT投影节奏划分)

 生根据节奏自由读 指名读 齐读

 三、理解

 (一)借助题目悟方法

 师:孩子们,要想看懂一首古诗,首先要理解它的意思,请大家说说平时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诗句意思的?

 请看这首古诗的题目:题西林壁(指题目)(借解释小结方法)

 板书:增 补 调 换

 (二)运用方法学诗句,感受庐山的千变万化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读读古诗的第一二句:(齐读)

 请大家按照刚才小结的理解诗句的方法,学习小组之间讨论讨论这两句诗的意思,要是能把用到的具体方法跟同学说说就更好了!开始吧!

 师巡视,倾听、指导。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认真,谁来结合理解古诗的方法,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补充解释:看课文插图,理解“横看”“侧看”

 谁来继续结合理解诗句的方法说说第二句的意思

 请大家看看课文插图,展开想象,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庐山

 生充分观察课文插图,说出自己看到的景象

 是呀,难怪诗人说庐山:(齐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PPT)

 想再看看庐山吗?(出示一组庐山图片)

 能再说说庐山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吗?

 能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这两句诗吗?(个别读)

 师:是呀,这些都是诗人游览庐山看到的景色。(板书:景)

 只要诗人站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就会看到庐山不同的样子,所以观察庐山的角度远远不止文中提到的六个。

 自古以来,有不少文人墨客游览庐山,写下了他们的感受,我们去看看诗人眼中的庐山,感受庐山的千变万化:(师大约讲解诗意)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所以,难怪诗人说庐山:(齐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请大家闭上眼睛,边读边在头脑里想象庐山的样子,把你最喜欢的那幅庐山风景画读出来……

 (三)活用方法悟诗情

 庐山的景色真是让人目不暇接!所以诗人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齐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请大家继续用刚才理解诗句的方法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师:诗人已经看到庐山这么多不同的景色了,为何它还说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目呢?

 生:因为他身在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所能见到的只是庐山的局部

 师:所以这两句诗的解释中,我们还可以用“补”的方法,把原因补充得更加具体——

 生:(补)我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貌,只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

 师:那该站在怎样的角度才能看清庐山的全貌呢?

 生答:应该跳出庐山,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俯览整个庐山

 师:所以诗人说:(齐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请大家再读读这首诗,从这首诗中,大家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生说:我明白了要从多个角度观察事物、处理问题,这样才能客观、全面。

 师:是的。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多个角度,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这也就是俗语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谁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哪些课文正好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画杨桃》)

 能举个生活中的例子说说吗?(下棋、同学之间吵架)

 师:诗人游庐山,把自己的所见、所感都写下来了,让我们不仅欣赏到了庐山的美景,还让我们明白了生活中的道理。(板书:道理)

 像这样的诗,我们可以叫它哲理诗。

 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庐山,欣赏庐山的美景,把这首诗美美地读一次。

 (指名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全班齐读)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和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 两课时

 题西林壁

 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

 3、树立正确的认识事物的观念。

 课前准备:

 收集苏轼的生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认识苏轼。

 (一)揭示课题。

 1、师: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艺术奇耙,它们有的格调清新,有的意味深长,有的耐人寻味。

 2、师:古诗我们要怎样学习呢?(题目入手、读好诗歌、了解意思、体会意境)

 3、师:学古诗更重要的是要读出诗味,悟出意蕴来。

 4、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宋代诗人苏轼写的《题西林壁》。(课件出示题目)

 5、生齐读题目

 (二)认识苏轼。

 1、师: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

 2、生根据搜集资料回答,教师点评,引导查阅资料的方法和内容:生平、朝代、出生地、贡献。

 3、课件出示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三)了解题意。

 1、师:知道题的意思吗?西林又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西林寺图片)

 2、师:题目中的关键词都知道了,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

 3、师:带着你们的理解再读题目。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自读古诗。

 1、师:可能有同学接触过这首诗,会读的同学想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把它读正确。

 2、生自由读

 (二)检查反馈。

 1、师:谁来试一试? 生个别读 男生读 女生读集体读

 2、师:有没有需要提醒一下的?读得正确流畅吗?相机纠正学生的读音

 3、师:我们一起来把整首诗读一读。

 (三)吟诵诗歌。

 1、师:会读诗歌还不够,我们还要读出诗歌的韵味来,现在再让我们有滋有味地读读诗歌。

 2、生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师并随时进行点评,相机范读

 (师:你对自己的朗读满意吗?读出了古诗的滋味了吗?)

 三、品味诗意,感悟哲理。

 (一)学习前两句诗。

 1、师:等我们理解了诗的意思,会读得更好。先让我们来看诗的前半部分,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只要说通了,说顺了,就可以了,不一定要逐字逐句地去扣。

 2、生自由练说

 3、师: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生根据学生的问题相机引导

 4、师:你觉得岭和峰有什么不同吗?你能用词语形容一下岭和峰吗?(课件图片出示岭和峰的图片)

 5、师:远近高低是指什么呢?

 6、集体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师:你能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吗?(从正面横着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高峻的山峰,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显出各不相同的姿态。

 7、师: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看庐山的?

 8、师:庐山到底是怎样的呢?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就让我们一同观看庐山的录象,注意观察庐山的姿态,相信我们对这两句诗的体会更深,看时可以交头接耳,可以指指点点。(课件播放录象)

 9、师:你们都看到了怎样的庐山?(连绵起伏、高耸入云、危峰兀立、悬崖陡坡)

 10、师:为什么你们看到的庐山各不一样呢?(作者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

 11、师:如果同一座山呢,看到的会不会一样呢?(课件出示同一座山不同角度的图片)

 12、师:同一东西呢?能再举例子吗?(课件出示其他图片)

 13、师:就让我们带着理解再来读读这两句话。

 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二)学习后两句诗。

 1、师:现在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读这两句。

 生齐读,自由读

 2、师:在说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3、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吗?

 4、师:你们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

 5、师:平时的说话、写作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我们还没有这样类似的词语、故事?(盲人摸象,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身当临绝顶,一览众山晓)

 6、师:正如大家所说的那样,对事物、事情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这就是这首诗蕴含的道理,最后两句也因此成为千古佳句,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读最后两句——————生接读。

 生个别读 配乐读

 (三)回归整首诗歌。

 1、师:当我们回过头来读这首诗时,相信我们的感受更加深刻了。

 2、师:现在我们都是诗人,身在美丽的庐山,想想诗人吟诵的样子,你也来吟诵一番。你可以怎样吟诵呢?(可以加上动作读)

 3、生自由练习(生边写边吟,边走边吟,边捋着胡子吟诵,背着手吟诵)

 4、师: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吟诵?生上台表演。

 5、生齐背古诗。

 四、古诗拓展,领悟特色。

 1、师:苏试笔下的题西林壁让我们领略了山的千姿百态,再让我们看看他游览庐山写的另一首诗,这首诗又向我们展示了庐山怎样的景观呢?(课件出示)

 高岩蔽(bì)①赤②日,

 深谷③来悲风④ 。

 擎⑤(bò)开青玉峡,

 飞出两白龙⑥ 。

 注释:

 ①蔽 (bì) :遮住

 ②赤:红色

 ③深谷:深深的峡谷

 ④悲风:呼啸的风

 ⑤擎(bò):同掰( b āi)

 ⑥两白龙:两条白色的瀑布,东瀑和西瀑

 2、师:请你根据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来学学这首诗。

 3、生自由读后交流意思(课件瀑布图片)

 4、生吟诵诗歌,检查读的情况

 师:心情会怎样,是惊喜?是赞叹?是感慨?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个别读 集体读

 5、师:自由读读这两首,比较一下,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一个写景 一个先写景后哲理)

 6、苏轼游览庐山时被庐山秀色所陶醉,一气之下记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五首中的最后一首。这些诗,有的是描绘庐山的一种景象,有的写出了自己的一种感觉。题西林壁是总结性的一首,也最耐人寻味——————生接读。

 7、正因为如此,九百多年过去了,这首诗还闪闪生辉,在文人的著述里,在游客的谈笑间,在学生的课堂里,有多少人在揣摩他,回味他。——————生接读,配乐读。

 五、课堂小结,延伸课外。

 师:这节课,我们用学古诗的方法,不仅读好了诗,理解了诗的意思,还体会了诗的意境。相信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当我们以后再来读这两首诗又将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观书有感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朗读。

 2、背诵古诗。

 二、学习《观书有感》。

 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出示投影片:

 自学提纲:

 (1)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准确理解一些词语鉴:镜子。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渠:它,指方塘。如许:如此。

 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边读边理解边想象。

 质疑————————解疑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学生自由练读。(读中领悟: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些清澈那样,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

 (3)指名读。

 (4)练习背诵。

 三、学习本课生字。

 1、记忆字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聿”“鉴”“徘徊”这几个字的。

 2、正确书写:你认为哪个容易写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3、练习书写。

 四、由学生推荐课外自学的古诗。

 1、分组互相交流收集的古诗。

 提示:先读读古诗,说说作者是谁。还可以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诗句和意思,最后和大家读一读。

 2、请二、三名同学当小老师,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课文。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三、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的意思。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抓住关键词句,读中感悟,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思想感情。

 3.复习以前学过的古诗。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入

 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那些古诗啊,还记得吗?谁来背给大家听听?(学生踊跃背诗)

 2.读题

 真不错你们会背这么多的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古诗《题西林壁》(齐读课题)

 3.解题

 你们知道吗?《题西林壁》中的题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你知道吗?(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

 4.介绍题壁诗

 (二)学习古诗

 1.过度

 是谁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呢?(苏轼)那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苏轼的这首题壁诗。

 2.自由读诗

 3.读完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体会啊(自由说说)

 4.解读第一句

 A.出示句子

 B.指明朗读

 C.我们伟大是诗人是从那些方面来写庐山的,请找出这句话中表示方位的字词

 横:正面;侧:侧面;远、近、高、低

 D.从正面看到的庐山是怎么样的?侧面呢?(展示课件)

 E.此时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F.庐山是如此雄伟、壮丽,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

 G.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却不同,你们有没有碰到过这种事情啊,举个例子说说。

 5.解读第二句

 A.你们认为作者看清楚了庐山的真面目吗?为什么?

 B.出示第二句,解释缘的意思。

 C.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D.是小结:我们看事情也一样,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看待事情要看全部,不要片面化。

 (三)背诵古诗

 1.自由读

 2.指明背诵:不会背的可以跟着轻声的读,会背的可以轻声的跟着背。

 3.齐背

 (四)拓展训练

 1.复习: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描写庐山的古诗?

 2.课后自己找一找还有那些古诗是描写庐山的?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写下了《望庐山瀑布》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板书)

 二、回忆学法。

 还记得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吗?

 三、学习古诗。

 (一)知诗人。

 (二)解诗题。(并介绍“题壁诗”)

 (三)明诗意。

 1、请同学们反复朗读,一边读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与周围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收获。

 3、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你能告诉我们横着怎么看吗??那什么是山岭?什么是山峰?

 同学们的描述不够形象,有哪位同学能用简笔画表达出来?

 你能根据你的理解读一读这两名诗吗?

 4、苏轼看过庐山不同的姿态后,发出了由衷的感慨……。

 你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反过来说一说。

 根据你的理解读一读这两名诗。

 (四)悟诗情。

 庐山的确很美。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在高处俯视,深沟幽壑;在山下仰望,重峦叠障。可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还是险峻?正如苏轼笔下的《题西林壁》。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也想读一读,请你闭上眼睛,让我们随苏轼一起去游庐山。

 刚才那一瞬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当在诗人苏轼面对如此美景时,内心又是怎样一种情怀呢?

 你能用朗读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吗?

 (五)明哲理。

 你能想个办法,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还记不记得学过的《画杨桃》一课,揭示了什么道理?

 在生活中,你遇到或听说过这样的情况吗?

 其实它还可以用在学习上,与别人交往中。像评价我们周围的同学呢?是看他的优点呢?还是看缺点呢?看待别人是这样,评价自己也是如此。只有全面客观地认识了自己,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

 四、总结全文。

 1、想一想苏轼怎样才写出这首古诗的?

 2、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推荐
© 2024 满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