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反义词与相反反义词的区别
反义词就是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恰当地使用反义词,常常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相传宋代文学家苏轼有一次从海南岛回来,朋友问那里的风俗人情怎么样,他说:“风俗极善,人情不恶。”苏轼回答得非常简练,但给人的印象却很深刻,就是因为用了“善”与“恶”这对反义词,形成了对比的缘故。其实,在汉语里,像这种有相反意义的词很多。如“真”与“假”,“新”与“旧”,“厚”与“薄”,“深”与“浅”,“冷”与“热”,“方”与“圆”,“上”与“下”,“前”与“后”,“左”与“右”等等。还有一些词的词义不是相反的,而是相对的,也是反义词。如“是”与“非”,“死”与“活”,“男”与“女”,“古”与“今”,“黑”与“白”等等。
汉语里有不少双音词是由两个反义词构成的。如“出没”,“先后”,“冷暖”,“多少”,“大小”,“是非”,“早晚”,“左右”,“动静”,“夫妇”,“上下”,“反正”,“来回”,“高低”,“东西”,“前后”,“来往”等等。成语里也常常包含有反义词。如“半信半疑”,“东张西望”,“扶老携幼”,“高低不平”,“生死与共”,“死去活来”,“有始无终”,“左思右想”等等。这些成语,都含有两个鲜明对比的方面,表现力强而又生动活泼。
反义词可以表现事物相反或相对的情况,但并不是所有相反或相对的事物都一定要用反义词来表现。据说南方不少地方忌讳说“死”字,人死了就说“人不在了”。宋朝时,有个南方人到首都开封,拜见一个大官,守门人说:“老爷不在。”这位客人听说老爷不在了,马上哭了起来。守门人知道他误会了,说:“老爷上朝未回。”客人一听,就板起面孔,教训守门人,说:“你真不会说话呀,在我们家乡,人死了才叫不在。你家老爷活得好好的,怎么能说不在呢?”守门人听着听着,脸就拉长了,大声叫嚷道:“你乐生怕死,我们老爷可不怕死。”这个客人听到个“死”字,吓得捂着耳朵跑开了。这里,“生”与“死”,“活”与“死”都是反义词,“生”与“不在”表示的意思虽然正好相反,但不能说“不在”是“生”的反义词。因为“不在”不是一个词,而是一个词组。
汉语里的词常常有几个意思,所以一个词也可能有好几个反义词,如“老”就有“少”“小”“幼”“嫩”“新”几个反义词,其中“少”“小”“幼”是同义词。“早”也有“迟”“晚”两个反义词。反过来说,由于许多词常常在某一意义上是相同的,所以几个词也可能只有一个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