篱笆,这个词语的读音为lí ba,属于名词范畴。它的基本含义是用诸如竹子、树枝、板皮、芦苇、秫秸、玉米秸或向日葵秸等材料编成或夹成,埋在地上用以阻挡人或动物通行的障碍物。它的功能类似于院墙或校园周围的铁栅栏,主要用于划分空间和提供保护。在农业环境中,篱笆广泛应用于菜园和场院周围,不仅能防止动物进入,还能起到挡风的作用,有助于为蔬菜创造一个相对小气候的生长环境。
在中国,南北方对篱笆的称呼有所不同,南方人通常称之为篱笆,而在北方则习惯叫作杖子或障子。在古代诗词中,篱笆常被诗人用来描绘乡村的田园风光。例如,宋朝刘克庄的《岁晚书事》诗中写道:“荒苔野蔓上篱笆,客至多疑不在家。”元朝缪鉴的《咏鹤》中也有:“青山修竹矮篱笆,髣髴林泉隐者家。”清代陈维崧的《浣溪沙·偶憩清和庵即事》中提到:“西风黄叶响篱笆。”艾青的《献给乡村的诗》中描绘的场景中,乡村常常被石砌的围墙或竹编的篱笆围绕,墙上和篱笆上爬满了藤蔓植物,增添了生活的自然气息。
扩展资料
又叫栅栏、护栏,用来保护院子的一种设施,一般都是由棍子,竹子,芦苇、灌木或者石头构成,在我国北方农村很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