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这本书源于竺可桢在1963年发表在《科学大众》第一期的文章《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竺可桢,一位杰出的学者,1890年出生于浙江上虞,专长于气象学和地理学领域。他的学术贡献丰富而广泛,其中包括1924年的《远东台风的新分类》、1930年的《中国气候区域论》、1934年的《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等著作,这些作品深入探讨了其专业领域的关键问题。
1963年,竺可桢与宛敏渭合作撰写了《物候学》一书,这是他关于物候学研究的力作,进一步揭示了气候变化与生物活动之间的微妙联系。此外,他还在晚年完成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这部著作对历史气候变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为气候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见解。
竺可桢的这些作品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向大众普及了物候学这一科学领域的重要性,他的研究工作为我们理解自然界的规律,以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提供了宝贵的窗口。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得以窥见科学家是如何解读大自然的语言,以及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
扩展资料
物候学是研究自然界植物和动物的季节性现象同环境的周期性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主要通过观测和记录一年中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迁徙繁殖和环境的变化等,比较其时空分布的差异,探索动植物发育和活动过程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周围环境条件的依赖关系,进而了解气候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它是介于生物学和气象学之间的边缘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