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的艺术成就,首先在于它的舞台性,它是为了演出而创作的剧本,不是专供文人欣赏的案头之作。这些杂剧的作家不仅对于社会生活有深刻的理解,而且对戏曲舞台规律也十分谙熟,因此,他们的剧本都适合于舞台演出,以至有的剧本在舞台上传唱数百年而不衰。其次,元杂剧具有突出的通俗性。杂剧艺术本来产生于俗文艺,继承了前代参军戏宋杂剧金院本的白话传统,其语言都是直说明言,通俗浅显,流畅易懂,即使有的作家注重文采,也能做到“文而不文,俗而不俗”,因而使妇人儿童和那些不识字的观众,都能听懂而易于欣赏。这不仅是元杂剧作为剧场艺术的特色,也是元杂剧搬演社会生活所必须具备的。把通俗白话引进剧本创作,这是文学史上的一大创举。再次,元杂剧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元杂剧来自民间,因而与人民群众有血肉联系,不仅内容上来自于民间生活,反映民间的疾苦,表现人民群众的理想和情趣,因而在群众中广泛流传;而且其创作过程也具有突出的群众性,许多作品是勾栏艺人和书会才人合作编写的,这些剧本作为杂剧演员的演出脚本,不同的演员在演出中为适合个人的特点,大多进行不同的加工修改。这样,在流传过程中,剧本的面目日益改变,故此,许多剧本都称之为无名氏所作。近人王国维在评论元杂剧艺术成就时说:“彼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而真挚之理与秀杰之气,时流露于其间,故谓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无不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