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尹”及“伊”代表的不同意义,蕴含在丰富的文言文之中。"伊"一词在古文中扮演着多重角色。作为指示代词,它常常指向“此”,在《诗经·秦风·蒹葭》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的"伊人"便是此意。此外,“伊”用作第三人称代词时,指代“彼”或“他”,例如在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中的“江家我顾伊,庾家伊顾我”。"伊"在句首和句中也用作语气词,起到强调或转折的作用,例如潘岳《西征赋》中的“伊故乡之可怀”和柳宗元《敌戒》中的“纵欲不戒,匪愚伊耄”。这些用法体现了古文中的“伊人”多指“这个人”或“这些人”,而“伊始”则意味着“当初”或“开始”。
“尹”在古文中的用法则更为多元。它既可以作为旧时官名“令尹”的指代,如《论语·公冶长》中的“不以非郑尹”,或在其他文句中直接提到“尹”。在《柳河东集》和《苕溪渔隐丛话》等文献中,"尹"又作“治理”的动词用,源自会意字形,甲骨文中“尹”字的构造揭示了其本义——以手执笔,象征着治理之意。现代语境中,“尹”则常作为姓氏使用。
综上所述,“尹”和“伊”在古文中的含义丰富,不仅涵盖了人称代词、语气词、指示代词、动词以及官名,还体现了古人的生活智慧和文字艺术。通过这些词的运用,古文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语言世界,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社会、文化与思想的宝贵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