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区域的特有树蛙,创下了当前树栖蛙类停留高度的最高纪录。这类青蛙以栖息于树冠层,最远可达57米而闻名。它们具备卓越的滑翔能力,能从高处纵身一跃,张开的蹼足如同迎风展开的滑翔伞,助其飞行十余米,并平稳着陆,因此它们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飞蛙”。
李家堂团队,以这类“飞蛙”——黑蹼树蛙为研究对象,深入解析了其树栖适应性特征的遗传基础,以及与滑翔行为相关的表型调控机制。这项成果对动物特殊功能的仿生学研究和人类相关疾病如并指症的防治具有重要价值。3月30日,该成果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发在《国家科学院院刊》。
“飞越”雨林,滑翔靠“蹼”。自2004年起,李家堂团队就致力于对树蛙的观察和研究,从基础的野外观测与分类学工作起步,逐步转向运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技术进行深入探索。当基因组学技术在野生动物研究领域得到应用后,他们开始思考如何解析树蛙特殊性状背后的分子调控机制。
黑蹼树蛙生活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拥有多种典型特征,是研究的绝佳对象。团队推测,滑翔能力与它们独特的蹼足有关。通过实验比较,他们发现黑蹼树蛙在“降落”时会尽力展开四肢和蹼足,轨迹呈现一定弧度,与指间夹角明显较小,证实了蹼足在滑翔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动物滑翔性状是长期适应进化的结果,对动物多样性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宝兴树蛙生活在海拔较高的环境中,自然无需空中滑翔技能,而黑蹼树蛙的滑翔能力则为它们在复杂环境中的生存提供了优势。
研究揭示,Wn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在黑蹼树蛙蹼足的生长发育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对比不同生长时期的RNA,研究团队发现这些基因参与了蹼足的形成,对树蛙滑翔相关性状的形成至关重要。
这项研究不仅为人类疾病的防治提供了基础科学价值,还揭示了两栖动物蹼足性状的形成机制。通过比较两种树蛙蝌蚪蹼足发育过程,研究团队再次验证了两栖动物蹼足性状受指和指间区域相对生长速率调控的影响。这一机制不仅对理解五指形成过程有重要启示,还能为诸如并指症等人类疾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此外,黑蹼树蛙的卵也展现出独特之处,它们的卵粒排列均匀,如同肥皂泡一般,内部含有凝集素及保水抗菌成分,这一发现为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