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中的十三部重要文献,被称为“十三经”。它们包括《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和《孟子》。这些经典自古以来就被尊崇,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思维和日常生活观念中。
这些经书的成书年代跨度巨大,从上古时期直至秦汉,内容涵盖广泛,如哲学、文学、历史、政治、经济、语言文字、伦理、民俗、地理、科技和制度等,对研究古代中国社会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最初,儒家的经典是“六经”,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不断增补,如《乐》失传后变为“五经”,再到东汉时《论语》和《孝经》被纳入,形成“七经”。唐朝时期,九经的概念出现,包括了更多的《传》和《记》,如《春秋左氏传》等。
唐代,将《论语》和《孝经》视为所有读书人的必读,称为“兼经”。到了唐文宗年间,“开成石经”问世,刻有九经及《论语》、《孝经》、《尔雅》共十二部书。而在宋朝,理学家将《孟子》提升为经典,最终在北宋哲宗元佑年科举考试中被纳入,至此,“十三经”的名称正式确立,直至封建社会结束,这一名称一直沿用。
这些“十三经”不仅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历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扩展资料
十三经注疏,是文史研究工作者经常要查检的书。中国文籍,浩如烟海,目前存世约十多万种,《四库全书》是这些文籍的精华,其经史子集四部之中,经部又是其精华,而《十三经注疏》则冠列于其经部之首。清代由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号称善本。目前通行本为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浙江古籍出版社的缩印本(精装16开本上下册)。其阮元挍勘之处,均用▲号表示。详见各家出版社之出版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