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耸立于中国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被誉为“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从东汉末年开始,不断沿袭发展,从最初的军事功能逐渐演变成为文人墨客游览、赋诗的胜地。尤其是北宋时期,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使之名声大噪,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在此留下佳作,使得岳阳楼成为了艺术创作的永恒主题。
现在的岳阳楼,经过1984年的重修,保留了清朝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的建筑风格,成为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其独特的建筑艺术价值,使之成为岳阳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旅游业的龙头。岳阳楼不仅以其壮观的外观吸引游客,更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国文化遗产的瑰宝。
岳阳楼的扩建、定名及名声远播,始于唐朝的张说。张说于开元四年(公元716年)谪守岳州,为岳阳楼的建造提供了契机,竣工后,因楼坐落于天岳山之南,遂定名为岳阳楼。随后,唐朝的著名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纷纷登临岳阳楼,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为岳阳楼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宋代的滕子京在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谪守岳州,重修了岳阳楼,并请好友范仲淹为其撰写《岳阳楼记》,这篇千古传颂的文章,进一步提升了岳阳楼的知名度,使之成为文人墨客吟咏的圣地。
岳阳楼历经多次兴废,清朝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在17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岳阳楼见证了无数的兴衰更迭,每一次的重修都使得其更加辉煌,成为了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自1988年起,岳阳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2001年成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如今,岳阳楼不仅成为了岳阳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更是长江黄金旅游线上湖南境内的唯一景点,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领略其独特的魅力。
岳阳楼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它见证了从三国到现代的千年变迁,承载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深情厚谊和才华横溢的诗篇。岳阳楼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散发着历史的光辉和文化的韵味。
扩展资料
《岳阳楼记》是一篇为重修岳阳楼写的记。由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所作。其中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较为出名和引用较多的句子。《岳阳楼记》能够成为传世名篇并非因为其对岳阳楼风景的描述,而是范仲淹借《岳阳楼记》一文抒发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情怀。岳阳楼为三国东吴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