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第七章 思维~20200531-生活常识-满米百科
> 生活常识 > 列表
《普通心理学》第七章 思维~20200531
时间:2024-12-23 15:17:57
答案

写在前面:心理学研究生课程正式启动,内心无比激动,同时也倍感压力之大。激动源于自己的喜好,压力来自于跨领域而对陌生事物的畏惧。于是决定每次课程结束之后,整理分析所学内容,并将自己的理解加以总结,写在这里。当作对自己的学习的跟踪与监督,在激励自己的同时,如果有感兴趣的简友,可以一起学习、探讨,共同进步。

授课老师:田宏杰

笔记摘抄与总结:巨山

田老师依旧以一个故事开始第七章 思维 的内容:

思维是人类独有的,计算机是闭合的,它只是按照人类指定的规则计算,它不能创造不存在的东西。

第一节 思维的一般概念

一、思维的概念和特征

定义:思维(thinking)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认识。思维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特征:

(一)概括性:是指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抽取一类事物共同特征和规律。

作用:

1、人的认识摆脱了具体事物的局限性和对事物的直接依赖

2、概括是概念形成的前提,是“迁移”的基础

概括水平在一定的程度上表现了思维的水平。人们的认识水平越高,对事物的概括水平也就越高。

(二)间接性:是指人借助于一定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作用:超越感知觉的局限,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三)对经验的改组:是指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

作用:是探索、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

(推理测验:瑞文测试)

思维的分析与综合过程

• 设计一趟行程,而不是一节车厢

• 案例:IDEO为美国Amtrak全国铁路公司设计城际高铁

• 十个环节:了解、计划、开始、进站、购票、等候、上车、乘坐、到达、继续(下一次旅行)

二、 思维的种类

(一)根据思维的形态:

直观行动思维:动作;搭积木,操作

形象思维:直观形象、表象;画画;孩子学数字

逻辑思维:词,判断、推理得出结论

善用图表——为什么说千言万语不如一张图?

家庭事务计划的思维导图;沟通与演讲的思维导图

(二)根据思维凭借的依据

经验思维:凭借日常生活经验

理论思维:凭借科学的概念和论断

(三)根据思维过程的特点

直觉思维:面对新问题新现象时的领悟性的思维

分析思维:逻辑思维,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

(四)按照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的不同:

辐合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求同,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经验、同理推论

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求异,沿不同的方向,产生独特的新思想;思考:轮胎的用处

(五)思维是否具有创造性:

再造性思维:我们看书想象出黛玉、照图纸建房

创造性思维:曹雪芹写黛玉、设计图纸

故事分享:

第二节 表象

一、表象

(一)概念与分类

概念:是指事物不在面前时,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从信息加工的角度讲,是指对当前不存在的事物的、具有鲜明形象性的表征。

种类:

1、通道划分: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

2、创造程度划分:记忆表象、想象表象

“青蛙有嘴唇和一个短尾巴根儿吗”

“你家的水龙头怎样开,怎样关?”

(二)表象的特征

1、直观性,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和知觉具有相似性。

特点:知觉形象鲜明生动,表象形象暗淡模糊;知觉的形象持久稳定,表象的形象不稳定、易变;知觉的形象完整,表象的形象不完整。

如:遗觉像(eidetic image)

练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狗”的样子?然后和你实际看到的“狗”做对比,体验表象月知觉形象的不同。

2、概括性

特点:表征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是一般的、概括的形象

3、可操作性

特点:可对头脑中的表象进行操作

心理旋转实验:结果表明当字母垂直时,反应时最短;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加,反应时也增加。当字母旋转至180°时反应时最长。

(三)表象的脑机制

表象和知觉是否具有相同的脑机制?研究表明,表象和知觉可能具有相同的脑机制

(四)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1、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表象从直观性来看,他接近于知觉,从概括性来看,它接近于思维。

2、促进问题的解决

第三节 概念掌握

一、概念的掌握 (概念形成)

概念:概念是具有共同属性的一类事物的总称,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

(一)内涵与外延

内涵:概念对事物特有属性的反映

外延:属于这个概念的具体事物

内涵越深,外延越( 少 );

类型:

根据反映事物属性的数量及其关系:合取概念、关系概念,析取概念

根据形成的自然性:自然概念、人工概念

原型:游戏

二、概念形成的实验

是指个体借助于语言,从成人那里继承和学会包含于概念中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一)人工概念形成的实验

• 赫尔的偏旁部首概念

• 布鲁纳的概念判断

(二)人工概念形成的途径

1、假设检验说: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不断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

2、样例说:原型,人们通过把某一样例与原型进行匹配而形成的概念。

三、概念的结构理论

层次网络模型:各类属概念按逻辑的上下位关系组织在一起。在网络中,层次越高的概念,其抽象概括的水平越高。每个概念的特征是实行分级存储。

激活扩散模型:概念网络

语义启动效应

第四节 推理

推理(reasoning):根据一般原理推出新结论,或者从具体事物或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思维活动。前者叫演绎推理(deductive reasoning),后者叫归纳推理(inductive reasoning)。

逻辑学侧重研究推理的形成,心理学侧重研究推理的心理过程。

一、三段论推理

二、线性推理(线性三段论)

三、条件推理

1、所有的元间字母背面都是偶数,为证实这一规则的真伪,必须选择哪些卡片?

答案:E,7

大多数人选择了E,4

证实倾向:人们倾向于证实某种假设或者规则,而很少去证伪。

2、将上面的命题改成:若有人喝啤酒,则该人的年龄必须超过19岁

高达74.1%的被试选对了。

证明:与生活经验相关时,推理较好

第五节 问题解决

一、概念与分类

定义: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便从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

常规问题

每24小时池塘里的水百合就会长出一倍。在春天的第一天,池塘里有一朵水百合,60天后水百合长满整个池塘,问哪一天有半池塘水百合?

顿悟问题

重拍英文字母NEWDOOR,组成英文的一个词。

分类:

1、界定清晰的问题和界定含糊的问题

2、对抗性问题和非对抗性问题,如:围棋,象棋;代数问题、几何问题

3、语义丰富的问题和语义贫乏的问题,相对的

二、问题解决的策略

1、算法策略

2、启发法:手段——目标分析法、逆向搜索法、爬山法

手段——目标分析法与爬山法的不同在于前者包括:有时人们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暂时增大目标状态与初始状态的差异,以便最终达到目的。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知识经验的作用:

• 专家与新手:知识数量和知识组织方式上均不一样

综合分析认为

知识是创新思维的翅膀

• 某领域内深厚的知识基础——十年规则

–个体从初学者成长为一名精通者,至少要花十年时间。

–基于天赋的潜能发展时间。

–接受严格的领域内技能的训练,掌握专业知识、原理所需的积累时间。

–在一个专业中产生变革所需的时间和积累。

2、无关信息的作用

在某个小镇上,10%居民的电话没有登记在电话号码簿上,现随机从电话号码簿上选择 300人的名字,问有多少人的电话号码没有登记在电话号码簿上?

3、问题表征的方式

一笔四线连九点,可以吗?

4、思维定势,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对后边所从事的活动的影响

利用如图所示的材料,将蜡烛象壁灯一样立在墙上:

5、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

五块钱上压着高高的一摞东西,怎么在既不触碰又不移动的情况下,将钱拿出来?

把五块钱换成一张白纸呢?

其他因素:

迁移: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

原型启发: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受到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法(阿基米德)

动机和情绪

人际关系

四、创造性和想象

(一)创造性:是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作家创作一部新作品

工程师设计一台新机器

(二)创造性的心理成分

1、想象: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无意想象:没有某种目的,在某种刺激作用下不由自主产生的想像(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例子;幻觉是在异常精神状态下产生的无意想象)。

有意想象:有一定目的、意图和任务的影响下有意识地进行的想像。

有意想象又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幻想是和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2、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聚合与发散在不同水平上的结合构成了创造性思维

发散思维特点: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也是衡量创造性的标准。

流畅性: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

变通性:发散项目的范围或维度;

独特性:对问题能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

不完整图形

3、远距离联想能力

过程:准备、酝酿、豁朗(灵感)、验证

例:food(食物)、catcher(捕捉器)、hot(热)

dog:dog food(狗食)、dog catcher(捕狗器)、hot dog(热狗)

(分类测试)

4、与创造性相关的非智力因素

人的坚持性、自信心、意志力、责任感、热情、勤奋、兴趣、想象力

第六节 决策

一、什么是决策: 决策是指在几种备选方案中进行选择的过程。

种类:确定性决策和风险决策

二、决策的理性观

(一)古典决策理论:知道问题与目标、能得到所有相关信息,对可能方案无所不知,对可能方案后果深知并可评价;能够追求最优方案,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二)行为决策理论:决策者的理性是有限的,无法找到所有可方法,受时间、精力等因素的控制。

三、实际的决策过程

(一)期望效用理论

• 实际我们怎么选呢?

方案一:你有80%的概率赚8000元。

方案二:你肯定能赚6000元。

根据期望效用理论,人们应该选择一,但是大多数人选择二。

方案一:你有80%的概率赔8000元。

方案二:你肯定能赔6000元。

根据期望效用理论,人们应该选择二,但是大多数人选择一。

这个实验证明,人们实际进行的选择不能按照期望效用理论来解释。

(二)前景理论

1979卡尼曼提出,大多数人在获得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偏好的。因为对损失比对获得敏感。就像丢失100元的痛苦感要高于获得100元时的快乐感,同上面的实验。

1、代表性启发法:人们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时,受它与其所属总体的基本特征相似程度的影响。

2、易得性启发法:指倾向于根据事件或者现象在记忆中获得的难易程度来评估其概率的现象。

玩个游戏:

问题:估计上表中男性多还是女性多?分别大概多少人?

判断:英文中以R开头的单词多,还是以R是第三个字母的单词多?

结论:人们通常会认为以R开头的单词多,但实际后者要比前者多,这是因为人们更容易从记忆中找到以R开头的单词。

3、锚定和调整启发法:指人们根据给定的信息作出最初的估计后,以后根据当前的问题对最初的估计做出调整。

在5秒内估算下面数字的乘积:

A组:1ᵡ2 ᵡ 3 ᵡ 4 ᵡ 5 ᵡ 6 ᵡ 7 ᵡ 8

B组:8 ᵡ 7 ᵡ 6 ᵡ 5 ᵡ 4 ᵡ 3 ᵡ 2 ᵡ 1

结果:A组平均估值512,B组平均估值2250,实际40320。说明最初的估计非常重要。

•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

<上一章           查看专题           下一章>

推荐
© 2024 满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