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古有才子,频遭贬谪,一生行万里路,却笑谈"此心安处是吾家"。他,是宋代文化的璀璨明珠,苏东坡(苏轼),其文章情深景美,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佳话。今天,我们学习他在黄州的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
教师语言:反复诵读《记承天寺夜游》,比较它与《答谢中书》在句式、用词、韵律节奏的异同。
学生活动:
1.一读,字正腔圆,准确发音。
2.二读,流畅理解,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读通文章。
3.三读,发现《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在句式、用词、韵律节奏上的特点。
《答谢中书书》:句式整齐,四字一句多见,用词精美,富有韵律。
《记承天寺夜游》:长短句结合,语言朴素自然,音韵和谐。
4.四读,划分节奏,读出文章层次感。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把握景物特点
教师语言:细读《记承天寺夜游》,找出文中描写的景物。
学生活动:
1.圈画《记承天寺夜游》描写的景物:月色、竹柏影。
2.分析语句,概括景物特点:月色空明,竹柏影摇曳。
3.读出景物之美。
探析写作技法
教师语言:分析作者如何描绘月色之空明。
小组合作:
1.本文主要记述了与张怀民的夜游。除了记叙,作者还运用了描写和议论。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议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描写一句妙在何处?作者仅用十八字描绘出月光清澈、竹影摇曳的美景。
文章虽短,但结构清晰,重点突出。
3.读出文章的结构美。
联系背景悟情感
教师语言:《记承天寺夜游》情感在于一个"闲"字。
学生活动:结合助读资料,揣摩"闲"字的意味。
课件出示:元丰二年,苏轼因诗案被贬黄州。《记承天寺夜游》创作于此时,篇幅虽短,却充满艺术魅力。"闲"字背后是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和人生的感慨。
1.揣摩"闲"字意味。
教师语言:本文反映了苏轼在困境中的豁达与超脱,是散文小品中的佳作。
2.读出情感的美。
归纳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展示了苏轼的超脱境界。在贬谪的背景下,以夜游之"闲"映衬其内心的忧郁,虽有进取之心,却难以把握,通过月夜美景寻求心灵解脱,展现出其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学生活动:背诵全文,读出意境。
课后活动
学习两文的写景技法,写一篇游记,不超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