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笄,是古代男女年满二十岁所举行的成年礼仪式。在古代书籍中,冠笄指的就是固定冠的簪子。例如在《宋史·礼志十八》中就有记载:“冠笄、冠朵、九翬四凤冠,各置于槃,蒙以帕。”这一系列的描述不仅指代了古代男女成年时分别举行的冠礼、笄礼,还明确指出了这是用来区别男女的成人之礼。按照《礼记·乐记》中的解释:“婚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同时,郑玄在注释中也明确指出,男性在二十岁时举行冠礼,女性在许嫁时举行笄礼,这是成年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末作家陈康祺在《燕下乡脞录》卷八中提到:“戴名世大逆,法至寸磔,族皆弃市,未及冠笄者,发边。”这里以戴名世为例,说明了未达到冠笄年龄的人在法律惩罚下被发配边疆。在古代,冠笄也可以指代成年男女,如“未及冠笄者”即指未达到成年年龄的男女。而“戴名世曰:‘僧尼犯淫,使其冠笄。’乃是遂其所欲,姑令礼佛自忏。”这句话则表示了僧尼犯法后,需要以冠笄之礼还俗,即恢复世俗身份。综上所述,冠笄不仅是一种礼仪,也象征着个体从未成年到成年的转变,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成人责任与义务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