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百科知识-满米百科
> 百科知识 > 列表
求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时间:2024-12-23 20:40:26
答案

第一单元

第一课 大战前夜的较量

重庆谈判

1.背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通过和平途径,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中国。国民

党统治集团用内战的方式来剥夺人民已经取得的权利,是中国社会回到抗战前国民党一党专制独裁的统治。

2.时间:1945.8.28—10.10

3.国民党目的: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根本目的),也为了欺骗人民

共产党目的: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避免内战,并通过谈判揭露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4.谈判中争执的焦点问题:解放区和人民军队的存在与否。

5.结果:签订《双十协定》

全面内战的爆发

1946年6月,蒋介石调集20多万大军,像中原解放区发起大规模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第二课 转入战略进攻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1.时间:1947年3月

2.形势:敌强我弱。

3.战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集中兵力打运动战;采取“蘑菇战术”与敌周旋。

4.意义: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战斗意志和胜利信心。

孟良崮之战

1947年陈毅、粟裕等指挥华东解放军,全歼了号称国民党“王牌师”的七十四师。

千里跃进大别山

1、背景:1947年6月30日,当蒋在陕北、山东战场全力进攻解放区时,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12万

人,经过一个月连续作战,刘邓大军在歼灭大量敌人后,迅速甩开国民党军,分三路向南疾进,开始了千里跃进大

别山的壮举。

2、时间:1947年6月30日。

3、原因

(1)大别山区是战略上最敏感最薄弱的地区;

(2)只要能占领大别山区,就能迫使蒋调动其兵力回援,从而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从根本上改变战局。

4、领导人:刘伯承、邓小平

5、意义: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第三课 战略大决战

(如果说1947年是人民解放战争的转折年,那么1948年就是人民解放战争的决胜年)

辽沈战役

时间:1948年9月

指挥者:林彪、罗荣桓。

作战部队:东北野战军。

作战战术:关门打狗

关键地点:锦州

战果:(1)歼敌47万人(2)解放东北全境(3)改变了敌强我弱的格局(第一次在数量上占优势)

淮海战役(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胜利)

1、时间:1948年11月

2、指挥者: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3、作战部队: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共60万人。

4、战术:中间突破,分割包围。

5、关键地点:徐州

6、战果(1)承前启后(2)歼敌55万人(3)解放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4)奠定了解放长江以难各省的

基础。

平津战役

1、时间:1948年11月23日

2、指挥者: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解放军主力联合发动战役。

3、作战部队:东北野战军和华北解放军。

4、作战战术: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5、关键地点:北平

6、战果:(1)歼敌52万人(2)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北平和平解放)

第四课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百万雄师过大江(渡江战役)

1、时间:1949年4月21日

2、指挥者:总前委邓小平

3、作战部队:第二、三野战军。

4、地点:西起江西湖口,东到江苏江阴。

5、战果: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政权的覆灭。(1927.4.18~1949.4.23)22年。

6、意义: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折创造了条件。

7、胜利原因:(1)党的正确领导(2)充分的战前准备(3)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4)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向全国进军

人民解放军采取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

1949年底,解放我国大部分地区,1950年6月,全国解放战争的大规模作战行动结束。

和平解放的地区:长春、北平、云南、西藏、西康。

*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1)国民党方面,蒋发动的是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国民政府腐败,政治上不得民心。

(2)共产党方面,共产党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了人民的支持;中共制订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和计划;

解放军战士英勇善战。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2)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

3)组织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战斗(4)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单元感悟:(1)中国共产党不仅能领导革命而且能成功领导建设,是一个伟大的党。(2)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

必然选择。

第五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制定《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名称,国家性质,政权性质,民主集中制。(详见课本P31)

开国大典

1、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义:结束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饱受外来侵略和奴役的局面,实现了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

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中华民族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3、国际意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西藏和平解放

1、基本条件:(P34 图下面)

2、解放时间:1951年5月。

3、1959年3月28日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胜利日。

第六课 为巩固新中国而奋斗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1、背景:美国侵略朝鲜,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2、目的:为了捍卫来之不易的民族独立,维护自身的安全与和平。

3、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

4、胜利意义: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

的和平环境。

新兵种的组建

人民海军空军建立。(课本P40-42)

农村的革命(土地改革)

1、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意义: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和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

1、意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课本P44)

2、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第七课 新中国外交的起步

“另起炉灶”与“一边倒”(课本P46)

1、外交政策:奉行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时间:1953年12月。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先决条件、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政治基础、必要条件)平等互

利(发展政治关系的基础)和平共处(基本目的、必然结果)

3、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万隆会议的声音

1、时间:1955年4月

2、主要议题:保卫和平、争取民主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亚非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3、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圆满成功。

4、平等协商、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精神,称做“万隆精神”。

第八课 迈向社会主义

工业化起步(奠定工业基础)

1.一五计划(1953-1957第一个一五计划,我国工业化的起点)

背景:经过三年发展有好转,但与发达国家差很远。

目的: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任务:集中发展重工业,相对应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成就:东北重工基地(长春一汽、沈阳第一机床厂),川、青、新藏公路(直达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

联系),武汉市长江大桥,电气化铁路:宝城铁路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政治保障)

第一届人代会(1954.9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

(1)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民主

法制建设)

性质:这部宪法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确立了我国的

根本政治制度。

(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启示:1.只有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宪法才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积极性。

三大改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

1953年公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1949.10—1956年底,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过渡)

1、实质:个体农民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全部转变为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2、原因:一家一户经济阻碍农业发展。

3、途径:农业生产合作社,全行业公私合营。

4、目的: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逐步克服农业同工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国家组织,走集体化道路。

5、意义: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由此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是20世纪中国的历史性巨变。

6、缺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于粗糙等缺点。

补充:

资本主义工商业

政策:“利用、限制、改造”。加工订货到公私合营。

实质:使资本家们的企业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

创举: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按当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实现了到社会主义和平过渡

第三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在曲折中前进)

第十课 建设之路的探索

按先后顺序列举本课大事:中共八大,两次失误,调整。

中共八大

背景:随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我国迈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

召开时间:1956年9月。

内容:大会明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课本P64)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中共八大成为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总路线:多快好省

人民公社特点:“一大二公”

出现失误的原因:忽视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过分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

表现:使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大肆泛滥。

影响: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

教训:经济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稳中求进,生产关系一定要与生产力的发展相

适应。

国民经济的调整

(课本P68-69)

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党,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知错就改,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长期

、曲折的过程,要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产生失误后,党和人民有能力及时自我纠正,并经过艰苦努力取得

新成就。

第十一课 艰苦时代的创业英雄

石油战线上的“铁人”

英雄人物:王进喜

事迹:(课本P73)

称号:“铁人”

“县委书记的榜样”

英雄人物:焦裕禄

事迹:(课本P74)

称号:“县委书记的榜样”

雷锋之歌

英雄人物:雷锋

事迹:(课本P76)

第十二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966.5—1976.10)

文革的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文革原因:毛泽东对形式的错误估计。

实质:思想大混乱,政治大动乱。

导火线:《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全面发动的标志: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

结束的标志;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粉碎。

教训: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表现:刘少奇被迫害致死。

后期形式明显好转的原因:周恩来在毛泽东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邓小平也恢复了领导工作。

持续十年之久的原因:被反革命集团利用。

第十三课 共和国的科技丰碑(20世纪50年代-70年代中期)

“两弹”震惊世界

1、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中国从此拥有了保家卫国、捍卫和平的核力量。

2、1964年6月我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在西北地区飞行实验成功。

3、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第一枚中近程地地导弹点火发射,实现了导弹和核弹头的结合。

4、两弹元勋:邓稼先

太空响起“东方红”

1970年中国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研制发射成功,标着我国的空间技术跨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写在大地上的辉煌:

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的成果: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第十四课 登上国际舞台

跨越大洋的握手

1、中美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转机的背景:美国的霸权地位衰落,苏联的挑战(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国际地

位的提高。

2、“乒乓外交”

3、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访华做准备

4、长期阻碍两国改善关系的问题:台湾问题。

5、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上海签署),标志着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开始。

6、1979年1月1日起,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从此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重返联合国

1、重返联合国根源:综合国力的增强。

2、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

3、重返联合国意义:(1)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2)有利于同更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3)增强了第三和解在联

合国的力量(4)有利于打破超级大国挖制联合国的局面。

走向建交高潮

1972年中日建交等(课本P96-97)

推荐
© 2024 满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