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两句描绘的是宇宙初开,万物未生的景象。在《易经》中,“天地玄黄”最初的说法是“天玄地黄”,后被周兴嗣改为“天地玄黄”以求押韵。天地玄黄指的便是天地初开的情形。
天地如何分开?《盘古开天辟地》一文中记载,天地最初如同一个巨大的鸡蛋,混沌一体。盘古在这个混沌中沉睡,直至他突然醒来,看到四周漆黑一片,感到憋闷。盘古拿起大斧,劈开了混沌,轻盈清亮的部分上升成了天,沉重浑浊的部分下沉成了地。天地分开后,盘古顶立天地之间,天每日升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盘古也随着天地分离而长高。最终,天极高,地极深,盘古极长,才出现了世间的天皇、地皇、人皇。
天地玄黄,天的颜色是黑的,地的颜色是黄的。天如黑幕,地如黄土,这是古人对于宇宙初成状态的想象。
“宇宙洪荒”则出自《淮南子》与《太玄经》,指的是宇宙形成后的早期状态,广大而空旷,万物未生。这里的“洪荒”并非洪水时代,而是指天地初分时的万物皆无的苍茫浩渺而又巨大荒凉的状态。洪荒是天地形成后的原始状态,无边无际,没有生命的迹象。
“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是对于宇宙万物生成过程的描述。一代表无极生太极,三代表太极生两仪,五代表两仪生四象,七代表四象生八卦,九则代表万物生成后达到的极限。这里的描述,融合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强调了宇宙万物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再到最终达到极致的演化过程。
综上所述,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这些词语描绘的不仅是宇宙的诞生与演化,更是人类对于宇宙万物生成规律的深刻思考与理解。这些概念不仅蕴含了古代智慧,也是现代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