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言文介词之的用法
解答:
一、用作代词:
①表第三人称。例如:
吾得兄事之。(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②这,这些。例如: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用作助词:
①相当于“的”。
②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如:
吾妻之美我者。(佚名《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宾语前置标志。例如:
夫晋,何厌之有?(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
④定语后置的标志。例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⑤音节助词,无实义。例如:
顷之,持一象笏至。(归有光《项脊轩志》)
三、用作动词:
①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2. 高中文言文 者的用法
答案:1。
之 ⑴他、她、它(们)。 ⑵的。
⑶往,到。
去。 ⑷这,此。
⑸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⑹我。
⑺调整音节,无实义。 ⑻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
⑼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例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3者 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
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如: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指南录〉后序》)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采草药》) “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
如: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 “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
如: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
如: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3. 者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是什么
老师说者是表判断,也是语气词,她说的很对
者 zhě
〈助〉
(1) 用在表时间的名词后面,表示停顿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礼记》
(2) 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唐· 韩愈《杂说》
(3) 用于名词之后,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断
仁者,天下之表也。——《礼记》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语气助词,表提顿。)——《列子·汤问》
中有鲁人 冯三保者,精技击。——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间。——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4) 用在句末表示语气完毕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
(5) 用在句末,与疑问词相配合表示疑问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老子》
(6) 表示祈使语气
琴童接下马者!——《西厢记》
(7) 表示商榷
今汉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 周之文致,用 夏之忠者。——《汉书》
(8) 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
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史记》
(9) “者也”两个语气词连用,起加强语气的作用,语气重点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也”在这里强调了肯定的语气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梁惠王上》
4. 文言虚词者的用法及例句
常见文言虚词对译 而:你,你的; 并且,而且,来,可是,地,如果; 就,才。
何:多么;哪里,什么,为什么,怎么。乎:于,在;吗,呢,吧。
乃:才,却,竟,甚至;你,你的。其:大概,或许,难道,还是,应该;是……还是……;他(他们),他(他们)的,我(的)其中的,这(个),那(个)。
且:暂且,姑且;将要;况且,尚且,而且,并且。然:然而;这样;……的样子;地。
若:如果;你,你的。所:……的人,……的事,……的地方,处所。
为:被,替,因为;呢。焉:它,哪里;不译,呢,……的样子,……的声音;于此,于之。
也:用于句末、句中,不译。以:通“已”;因为,而且,来,着;因为,在……时候,凭,把,用。
矣:了。因: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于是,便。
于:从,比,对,和,与,向,在。与:和,跟,同;呢,啊。
则:就,却;那么,如果。者:句中不译;的人、的东西、的事情,个,样,项;……时候。
之:的,主谓之间,提宾标志,词尾均不译;他,我,这(些、个、样)。常见文言固定结构对译 诚……则……,如果……那么(就)……。
得以:能够。俄而:不久,一会儿。
而况:何况,况且。而已:罢了。
否则:如果不……就……。何乃: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
何其: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既而:随后,不久。
既……且……:又……又……。见……于……:被。
可得:可以,可能。可以: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
乃尔:居然如此,竟然如此,这样。且夫:再说,而且。
然而: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是故:所以,因此。是以:所以,因此,因而。
庶几:或许,可能;差不多;但愿,希望。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
所谓:所说的,所认为。所以:……的原因,之所以……,为什么……;用来……的方法,用来……的东西,是用来……的,用来……的地方,用来……的人(事),靠它来……的。
往往:处处,到处;常常。唯……是……:只。
为……所……:被。未尝:从来没有。
谓……曰……:对……说,告诉……说;把……叫做……。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
无几何:没有多久,不久,一会儿。无虑:大约,大致。
毋宁,无宁:宁肯,宁愿;莫不是,不是。无所:没有……什么人(或物),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条件……。
无以……为:用不着。无以: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无法。
无庸:不用,无须。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
相率:竟相,一起。相与:互相,相互,彼此。
;同你;一起,共同;相处,相交。向使:假如,如果。
一何:多么;为什么……那么……。一切:一律,一概;权宜,暂且。
以故:所以。以……故……:因为……所以……。
以是:因此。以……为……认为……是……,把……当作……;让……作……,任用……为……;用……做……,把……作(为)……。
以为:认为他(它)是,认为;用它来。以至于:一直到;结果。
因而:据此而,借此而,因此而;因而。有所:有……的人(或物),有什么……;有……的地方,有……的原因,有……的办法。
有以:有条件,有办法,有机会,能够。于是:这时候,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个原因。
之谓:叫做,就是,才算;这就叫做;就是,说的就是。之于:对待,对……的态度(做法);同,对于;同……相比。
至于: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自非:如果不是,除非是。
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何所……?所……的是什么?奈何……?……怎么办?……为什么?如……何?奈……何?拿……怎么样呢?孰与……?与……相比,哪个……?安……乎?怎么……呢?独……耶?难道……吗?何为……?为什么……?何……哉?怎么能……呢?何……为?……干什么呢?何……之有?有什么……呢?如之何……?怎么能……呢?独……哉?难道……吗?何其……也!怎么那么……啊!直……耳!只不过……罢了!……何如哉?该是怎么样的呢?无乃……乎?恐怕……吧?得无……乎?该不是……吧?……庶几……欤?或许……吧?与其……孰若……?与其……,哪如……?其……其……也……?是……还是……呢?常见文言倒装句对译公式 ⊿定语后置句:中心词+定语+者=定语+之+中心词。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寻找可以出使通报秦国的人。
⊿宾语前置句:主语+宾语(疑问代词)+谓语(介词)=主语+谓语+宾语。子何恃而往?=子恃何而往?=您凭什么而前往?⊿主语+否定词+宾语+谓语=主语+否定词+谓语+宾语。
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当时人没有谁赞同他这种说法。
5. 如何判断文言文中的与“与”是介词用法还是连词用法
介词是介绍并引出人物的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与它后面的名词或代词组成介词结构(又称介宾结构、介词短语或介宾短语),一般作整个句子的状语或补语。
连词是连接两个并列的成分,这两个成分一般是名词或代词,也可以是动词或形容词等其他词语。
二者的区别主要是:介词是介引出名词或代词,它前面一般是动词谓语;连词主要起链接作用,前后的词语词性一样,一般都是名词或代词。
所以,可以根据这个“与”字前后连接的词语的词性是否相同来判断是介词还是连词。
6. 文言文中“以”作介词时的用法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7. “者”在古文中的用法
者
⑴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例:
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者:指人)
②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
③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者:指事。)
④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⑤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⑥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⑦循表而夜涉,溺者千有余人。
⑧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者:指人)
⑨客何为者?(者:指人)
⑩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者:指物,药)
(11)又可怪者,在盗积贼,杀人重囚,气杰旺,染此者十不一二。(者:指病)?
(12)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
⑵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例:
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②言之,貌若甚戚者。
⑶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例: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③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⑤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⑷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例:
①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③而安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⑤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⑥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⑸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例:
何者?上下之分也。
⑹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例:
①入则无法家弗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⑺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例: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②有郭四者,凡四杀人。
③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⑻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例:
①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二者:两种心情。)
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此数者:这几点。)
⑼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例: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是“可使报秦者”,中心词是“人”。
②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⑽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近者奉辞伐罪。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11)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例:
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②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
通“也”:----《韩非子·八经》:“任事也无重……处官也无私。”《说苑·政 也理》:“鲁无君子也,斯焉取斯。”也均作“者”义解,而见古书中“者”“也”可互用。(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14页)
8. 文言文里什么叫做介词
文言文中以下词的意思!之、乎、者、也、焉、为、若、其、乃、以、所、与、而、于、因、既、何、及 。。。等1、之
(1) 代词
1>第三人称 今译为:他、她、它 例释:臣请入,与之同命。《鸿门宴》
2>第一人称 今译为:我例释:①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蔺列传》
3>;表近指 今译为:这 例释: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2) 助词
1>;表结构 今译为:的 例释: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②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韩非子》
2>;主谓之间取独 例释: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三国志
9. 文言文中,“以”作介词时,有哪几种用法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