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写作特点-生活常识-满米百科
> 生活常识 > 列表
水经注写作特点
时间:2024-12-23 20:06:37
答案

语言清丽

古今学者,对《水经注》的写景语言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大同小异的结论。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曰:“郦道元叙山水,峻洁层深,奄有《楚辞·山鬼》《招隐士》胜境。”李景华论及《水经注》的语言特点说:“《水经注》的写景语言,既不同于辞赋,又不同于骈文,郦道元综合了辞赋、骈文的语言特色,再参酌山水诗的文字技巧,形成了流畅自然、清新精练的语言风格。”周建江说:《水经注》“受到魏晋清谈的影响,真正散文家的山水文章大都是以清谈而著称的。在这方面,郦道元也不例外,文章总体风格仍以清丽为主”。

SosoImg

灵活多变

清代散文家刘大櫆说:“文贵变。”郦道元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在《水经注》中极尽语言、语辞变化之能事,使行文生动活泼,给人以新鲜感。赵一清在《书杨慎《水经序》后中曰:“道元其造语惊人,遣辞则古,六朝文士终当敛手避席,自可成一家之言。”陈桥驿高度评价郦道元的语言艺术说:“他描写风景的特点之一,就是语言新颖,不用前人的套语滥调。……在语言运用上的另一特点是多变。”《水经注》中不计其数的山水以及它们千差万别的个性情态,要求道元的语言非新颖而变化不可,若不然,他笔下的山水就会千景一面,彼此难辨。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多叙述水道的流向情况,而各水道的流向往往较为相似,这样在表达上就很难避免用词重复,以致读者产生单调乏味之感但是,郦氏善于区别各水道流向及交合的细微差别,准确地变换使用不同的“上承”“至”“屈”“奔流”“鸣注”“浍”、“屈”等词,这些词汇,在含义上往往也是互有区别的。例如,小水合大水谓之“入”,大水合小水谓之“过”,两水势均相入谓之“会”,水曲折而流谓之“委注”,水环绕某地而流谓之“络”,水有力流入它水并伴有巨大的声响谓之“鸣注”,大水冲击而流谓之“浍”,绕弯而流谓之“屈”,等等。水流情状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决定了这方面词汇的丰富性。

生动形象

语言生动形象主要表现在《水经注》的写景文字中。明代钟惺、谭元春、朱之臣等郦学辞章派学人对《水经注》中的妙词丽句多有评点,称其用字绝妙,言简意丰。例如,《水经注》云:“井裁容人,穴空,迂回顿曲而上,可高六丈余。”钟惺对“顿曲”二字评道:“顿曲’二字中藏多少路径。”又如,《水经注》云:“两山相次去数十里,回峙相望,孤影若浮。”朱之臣曰:“‘影浮’妙,二字状尽君山孤回而洞庭之大自见文章有不必尽言者,此类是也。”再如,《水经注》云:“川水西得白杨泉又西得蒲谷水,又西得蒲谷西川,又西得龙尾溪水,与蒲谷水合,俱出南山,飞清北入川水。”谭元春评曰:“扬波飞清,止以二字描赞便活现,何其省捷。”“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言止而意不尽者尤佳。”《水经注》中写景语多为“尤佳”之言。郦道元主要是运用类比、比喻和拟人等写作手法,才使《水经注》的语言取得生动形象、言简意丰的艺术效果的。

郦道元模山范水时,或用类比,或多用比喻,把山形水态描绘得惟妙惟肖,不仅给人以直观形象感,而且,在文字之外,还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如上文所言水清的句子:“俯视游鱼,类如乘空矣。”通过类比,让人仿佛感受到水之清澈见底,如睹目前。南朝吴均也是山水圣手,他在《与朱元思书》中直接描写水清之态曰:“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两者同样是写水清,相比之下,吴氏之语让人总觉有几分朦胧之感,不如郦语形象可感,表达效果逊于郦氏。正如钱钟书指出的:“空’即‘无碍’,而以‘空’状鱼之‘游’,较以无碍’状人之‘视’,更进一解。”

言简意丰

“文贵简…简为文章尽境。”沈德潜在《<水经注>集释订讹序》中高度评价《水经注》的语言道:“(郦道元)所成文章,又复钩采群书,造语选辞,句斤字削,于经史子集中别开面目,若天地间不可无一,不容有二者。明代朱之臣在《水经注删》中评价曰:“郦氏每于景色,只一二字点缀,最工,其笔其韵,未易追也。”《水经注》凝练简洁的语言特色更突出地表现在骈句、互文、引用等手法的运用中。由此,作者用较少的语言传达出了丰富的文字信息,可谓字字珠玑,体现出作者锤炼语言的功力。

在《水经注》的行文中,郦道元将对偶之句缀于散句间,二者契合无间,即使文章达意明白晓畅,又使语言精警凝练。《水经注》使用了不少对偶句如:当然,《水经注》中也有出句和对句在句意上重复的对偶句,如句子“触石成井,水深不测,素波自激,涛襄四陆,瞰之者惊神,临之者骇魄矣”。其中对偶句“瞰之者惊神,临之者骇魄”抒发作者的感受,看上去好似重复,但这绝非简单形式上的重复,而是为了加强表达效果有意为之。

另外,《水经注》中多用互文手法。也就是,把本应该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使同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该修辞手法的运用能起到了用笔经济,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人文气息和历史厚重感

文中恰到好处地引用了一些民歌、谣谚以及文人诗、赋,而这些本来就是经过锤炼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此一来,避免了语言的繁琐,使行文言简意咳,取得了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正如李知文所说:“(《水经注》)对诗、赋、谣谚、典故的引用,不仅使语言更加精炼,而且有助于浓化文章的诗情画意。”这些诗、赋、谣谚、民歌与作品浑然一体,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效地补充了作品的未尽之意;再者,这使行文韵散相间,交相辉映,和谐统一,将散文美与诗词美融为一体,增强艺术感染力。

推荐
© 2024 满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