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胄”的拼音是:zhòu 。
胄是一种用来防护头颈的装具。在我国古代,人们通常把护卫身体其他部位的装具称为甲,而把护卫头部的单独叫作胄,又因甲和胄是配套使用的,所以“甲胄”一词便成了中国古代防护装具的概称。
胄是先秦时期的称呼,战国时称为“兜鍪(móu)”,北宋时称“头鍪”,宋以后又多称“盔”。
“胄”有两个意思:1、用作名词,意思是:头盔。
出处:春秋·左丘明《肴之战》:“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
释义: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
2、用作名词,意思是:后代。
出处:北宋·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
释义:况且刘豫州(豫州是地名,刘豫州指的是刘备,汉末有用姓氏+地名的说法)是皇室的出身,英才非常的出众。
从造字本义来说,“胄”并没有“头盔”的意思,而应该是全身的装甲(头部的保护当然也包括在内)。“胄”字中含有的“由”,表示青铜装甲表面的光滑,唯其光滑,方可使箭头滑走。因此,“胄”应该是青铜制作的,而非皮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