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5月26日
地点:天河维家思华纳金逸国际影城
人物:我&Isabelle
今天一早,参加毕业生晚会的演员们,就要彩排,我们的节目是Catwalk,被那个菜头老师狂踩完我们的节目之后,我们散场各自节目各自飞。
想看the Davinci Code已久的我就心血来潮地约Isabelle去看,虽然之前听《她他她》邹恺光和吴君如都狂踩这部戏,但是由于富具争议性的题材和全球的热播,我还是对此充满期待,想一看究竟,我和Isabelle就到Warner去看了,门票是60¥/张,学生有半价。去到离开场还有段时间,我们就去吃饭,我们见到门口的Soho餐厅做午餐的pomotion,28¥就有一个商务套餐,有entrée,soup,salad很便宜,就去吃。我在减肥,所以才吃了个fruit salad.
吃完之后进场看电影,看的人不多,一个厅也就那么10个人左右。我在没有宗教背景和没有看原著的情况下,完全不能进入状态,昨晚也就睡了4个小时左右,所以去到那一直打瞌睡,前面的情节人物比较多,我还没记得谁是谁的时候,那个谁谁谁就死了,然后我都不知道它在说什么,只是觉得很闷,很想睡。本来也有想睡,但是为了对得住戏票,所以忍着不睡。
大约看了大半个小时之后,我才进入状态,看得明白一些,开始知道人物关系和情节,不过还是觉得闷,拍摄手法陈旧,不能引人入胜,女主角和男主角都没有什么发挥机会,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此片在嘎纳电影节播出的时候会被踩得一文不值了,也不是商业片的拍法,就是稳打稳扎,没有惊喜,只有沉闷,不过Isabelle看得津津有味,我后来还向她请教不明白的剧情和人物关系,总算弄明白了个大概。总的感觉就是,好像在看宗教版的《无间道》很多人你不到最后一刻你都不知道他是好是坏。
看完电影出来之后,去了天河横街shopping放血,经过Angle Simple,Isabelle吃了好吃的香橙cheese cake,我就继续忍口不吃。Angle Simple的蛋糕品种真的很多,生意很火,我看到很多人都吃很多,不过我觉得很胖。
快乐的一天,终于看完the Davinci Code,满心满足!我要快乐地过每一天。
《达芬奇密码》自开映以来,新闻给予了充分的报道。
2小时30分的观看之后,我对这部万众瞩目的《达芬奇密码》的评价是:一流气氛、二流表演、三流剧情。一流气氛:这里说的气氛包括了画面、音乐、剪辑等主观感受
电影的画面完美的表现出了原著的感觉,整部电影的每一格画面都好似陈旧的欧洲油画,虽然大部分场景都在黑夜或昏暗中,但并没有失去艺术品应有的细节。色彩饱满,色调明亮,画面精致却恰到好处的没有破坏电影整体的惊险感。
这部戏的导演朗-霍华德在《美丽心灵》中就表现过用特技画面解读谜语的能力,《达芬奇密码》也是如此,《最后的晚餐》解密一段最为精彩。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是三人还有去英国教堂一场戏,除了主角之外,背景和行人用高速慢镜虚掉,几千年的历史感跃然屏幕之上。
在为数不少的回忆场景,画面用一种灰白色调表现历史,既沧桑又不失华丽。整部电影的动作场景虽然多,除了白化病人出现的片断并不激烈,不过导演用快速的剪辑配合音乐与音效,让整部电影弥漫着紧张气氛。
二流表演:每个人的表演都称职,但合起来顶多算及格
在看电影之前,最担心的就是电影的选角。汤姆·汉克斯和奥黛丽·塔图的搭配被很多影评人形容不靠谱,我看了预告片和剧照,也没找到两个人的放电感觉。
看了电影,对导演的选角思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由于导演想尽力还原小说的原著风格,所以难以设计出抓眼球的动作戏,这时演员的表演就变得尤为重要。选择既有票房号召力,又演技高超的汤姆·汉克斯、奥黛丽·塔图、伊恩·麦凯伦和让·雷诺就在情理之中了。
就像之前所说的,虽然四位主演的表现分别看都很称职,比如汉克斯皱皱眉就把幽闭恐惧症表现的但就是让我感觉不到几个人之间对手戏的爆发力。汤姆·汉克斯和奥黛丽·塔图扮演的罗伯特·兰登和苏菲怎么看怎么不来电,眼神和动作除了“按摩”一段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交互。我在影片中后段,经常发现一度看了汤姆·汉克斯忘了奥黛丽·塔图或者相反。
让·雷诺更是独立成章,和其他三位主角并没有什么互动关系。让·雷诺自己评价角色说“当他发现他被自己曾经信仰的事实背叛之后,心理上产生难以磨灭的伤害”。真遗憾我也没看出来。
四位主演的亮点是1939年出生的伊恩·麦凯伦,他扮演的雷提彬爵士表情生动,且贡献了大部分的幽默片断,尤其在他和助手之间。比起主角兰登和苏菲的平淡如水更是让人赞赏,老戏骨就是老戏骨,更加期盼他接下来的《X战警III》,伊恩大叔扮演的万磁王怎一个帅字了得。
三流剧情:没看过小说的人估计有点犯晕
虽然没证据,但我坚信导演大概默认每一位来看电影的观众都是小说的读者。
按理说小说改编的电影作品不应该在剧情上有什么大毛病,但是恐怕丹·布朗这部《达芬奇密码》是个例外,因为原著中最精彩、让人拍案叫绝的地方或者是用大脑的思考过程,或者是语言的陈述。
这些片断用语言来呈现恰当不过,但是如何用电影来表现就成了一个大问题。电影一开场的”斐波纳契数列”(Fibonacci Sequence)和易位法就把这个问题暴露了,虽然画面很漂亮,但我这个看过原著的人都觉得有点乱。
最重要的密码筒一段,可能看电影的时间离我看原著的时间太远了,不好意思,我竟然没想明白是怎么回事。不过还好,问了一圈,和我一样犯晕的人不在少数。
作为一部悬念小说,读者经常会感叹:原来如此。但是由于电影把人物描写的过于脸谱化,另外由于简化了不少剧情的铺垫,所以看这部戏的观众更倾向于感叹:果然如此。层次立刻下来了。
不过虽然我批评它的剧情。说实话,我也想不出有什么更好的改编方法。原著的信息量如此之大,如果完全照搬,估计就得拍一个上下集了。另外,解谜的场景虽然不能让人满意,但也很理解导演的作法。总不能演”斐波纳契数列”的时候,把画面切掉来讲一段数学题吧,那不成科教片了。
尽管如此,如果没有一定的宗教知识背景,且没看过原著,我估计观后感一定是: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