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儿井对干旱地区发展绿洲农业有什么启示-生活百科-满米百科
> 生活百科 > 列表
坎儿井对干旱地区发展绿洲农业有什么启示
时间:2024-12-23 20:22:04
答案

坎儿井,新疆维吾尔语称为“坎儿孜”(karie),伊朗波斯语称为“坎纳孜” (kanatz),俄罗斯俄语称为“坎亚力孜”(k,lplltk)。我国内地各省历史上则曾有多种叫法,如陕西叫作“井渠”,山西叫作“水巷”,甘肃叫作“百眼串井”,也有的地方称为“地下渠道”。坎儿井,实际是干旱地区一项宏大的地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利用地面坡度引取地下水自流灌溉,由竖井、地下暗渠、地面明渠和涝坝(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在戈壁滩上我们看到的“小圆土包”和林公看到的“土坑”,就是工程的第一部分竖井。竖井的作用是通风和挖掘、修理坎儿井时用以提土,最深在90米以上。暗渠是在地下将各个竖井挖通连成一体的人工渠道,这是工程的主体,在吐鲁番最短的有几百米,最长的有二十多公里。明渠是地面的导流渠,暗渠将地下水引流到地面上的明渠,再由明渠将水直接引到田地灌溉,或引到涝坝去蓄储起来,供日后生产和生活利用。

据说,目前世界上有40多个国家拥有坎儿井。吐鲁番坎儿井有一千多条,其暗渠总长约5000公里,接近于黄河的长度,相当于从乌鲁木齐到哈尔滨的里程,被地理学界称为“地下运河”,是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齐名的中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之一。说其“伟大”,第一是因为其功用极其重要;第二是因为工程浩大艰巨。对于它的功用,人们有许多评说,如说其是“绿洲血脉”,“绿洲泉源”,“火洲命脉”,“生命之源”,“天堂甘泉”,等等。如此美誉,坎儿井完全受之无愧。

吐鲁番位于天山东部的盆地,海拔为-140米,低于海平面以下的面积就有2085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低的地区之一。由于距离海洋较远,且周围高山环绕,潮湿空气难于侵入,降雨量很少,多年平均仅有19毫米左右;而蒸发量却很大,多年平均达3608毫米以上,因而形成了非常独特的奇旱酷热气候。地面径流稀少,七月最高地面温度可达摄氏80度,自古就被称为“火洲”。很多年以前,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路上遇到的火焰山就座落在离吐鲁番不远的盆地中部。那时火焰山正燃着八百里火焰,挡住了唐三藏师徒西去之路。幸亏孙猴子本事大,用千钧棒借来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才扇来风雨,把火焰扇灭,得以度过火焰山,重新走上取经之路。当然,那不过是吴承恩先生想象出来的神魔故事而已,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吐鲁番自古就是一个非常炎热的地方。我们在吐鲁番访游期间,就曾听说,那里许多长到十几岁的小孩从未见过大雨天,每逢天下大雨,人们就像见到了真主一样高兴,纷纷领着孩子们出门来赏雨。也许这种说词是夸张了点,但也道出了吐鲁番少雨干旱的严酷事实。然而,就在这样一个酷热奇旱的地方,竟出了一个延续了数千年的“绿洲农耕经济”。在宽广无垠寸草不生的戈壁滩中,绿洲一片葱绿盎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田地里四季轮种着小麦、大麦、水稻、玉米、高粱、豆类、芝麻、棉花、葡萄和各种瓜果等农作物,坡地上终年放牧着马、牛、羊等牲畜。“绿洲农耕”养育了世世代代吐鲁番各族人民,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和民族文化传统,把吐鲁番蕴育成了一颗灿烂的“丝路明珠”。朋友,在吐鲁番,当你在葡萄架下品尝那甜醇的葡萄时,当你在风味饭店里享受那著名的“烤全羊”(“手抓羊肉”)时,你可曾想过,这些于世闻名的珍果佳肴是怎样来的?很简单,你会想得到,是“绿洲农耕”生产出来的。可是,你是否又想过,那“绿洲农耕”又是怎样来的?那脚下潺潺流水会告诉你,是从坎儿井中流出来的。“绿洲农耕”从坎儿井中流出来,不是《天方夜谭》,不是《西游记》故事,是数千年历代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一个人间奇迹。在吐鲁番,在全新疆,在所有荒漠地区,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有一个颠扑不破的共识,那就是绿洲稀少,绿洲极其宝贵。有水源,才会有绿洲;有绿洲,才会有人烟;有人烟,才会有农耕;有农耕,才会有人类生活。吐鲁番就是因为其先民挖掘出坎儿井,将天山雪水渗潜在戈壁滩底下的地下水引流出来,才开辟出一片片绿洲,因而也才创造了绿洲农业文明。历史上曾经也是“丝路明珠”的楼兰、米兰等古代西域名城,就是因为缺水,其绿洲相继被风沙湮没,成为茫茫荒漠中的一片黄土堆。想一想沙漠底下的楼兰、米兰,再看一看今天戈壁滩上的“明珠”吐鲁番,还会有谁不认知坎儿井确是“火洲”的命脉,绿洲的泉源!

吐鲁番的坎儿井,竖井一般长1米,宽0.7米,深几十米;暗渠一般高1.6米,宽0.7米。挖一个竖井,掘一条暗渠,要挖出多少土方?而地上那无数个竖井和地下那5000多公里长的暗渠,又挖出了多少土方?恐怕没人说得清楚。坎儿井现场,渠边壁上挂着的示意图告诉人们,无论是竖井,或是暗渠,全是先民用砍土曼、红柳筐和麻绳等简单的工具,一铲一筐地挖出来的。示意牌上说:“开挖一条坎儿井,长达数年,或数十年。”工程的浩大艰巨,先民的战天斗地奇迹,毫无逊色于“愚公移山”。传说吐鲁番有一位老人,平生挖井不止,独自一人竟挖出上百公里长的坎儿井。人们说,他就是当代“愚公”!如此浩大艰巨的工程,仅用几件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工具去挖掘,你能想象得出吐鲁番这5000多公里长的坎儿井需要多少个这样的“愚公”去挖掘多少年吗?“事迹实在感人肺腑!”“真了不起!”“伟大,神奇!”井渠边上传来游客一阵阵赞叹声。渠水汩汩流淌着,临渠啜饮一口,我不由从心底涌出几句感慨的诗句:“井渠地下挖,汗泉共涌流。谁知杯中水,滴滴皆辛苦!”

坎儿井是一种物质性的自然景观,更是一种精神性的人文景观。现在,坎儿井已成为吐鲁番一项主要的旅游项目,每年都吸引大批游客前往游览。但是,在游览中,要是只把坎儿井当成一种单纯的自然景观来看待,你可能会觉得乏味,没有多少看头。然而,如果将其作为一种人文景观来观赏,你可能就会发现其积淀着一种独特的超时空的文化价值,越看越有兴趣。我觉得,这其中一种价值是坎儿井启示我们:“天无绝人之道!”“上帝”既然造出了人类,也必然要造出供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有优美的,也有恶劣的。优美的自然环境当然适合人类生存,恶劣的自然环境也不会完全“绝人之道”,其中必然也会存在着可被人类生存利用的地方,问题就在于能否发现和改造它。吐鲁番,“天公”给它造出了个“绝人之道”的戈壁滩,同时也给它造出了可被利用的“天山雪水”。吐鲁番先民们不为恶劣环境所吓倒,反而发挥聪明才智,寻找出可被利用的天山雪水,巧夺天工,创建出坎儿井,将天山雪水引流下来,造就出一个“绿色宝库”,把个生命禁区的“火洲” 改造成“人间天堂”。吐鲁番坎儿井是人类善于与大自然相处,巧于向大自然索取,从而能在恶劣环境中求生存的范例。坎儿井的文化价值,体现了一个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予取关系的哲理。吐鲁番的先民们是好样的,创建坎儿井,不仅留下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还创造出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它,将它继承下来,发扬光大,共同为文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推荐
© 2024 满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