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曾经读书是漫无目的的,不求思考,吸收的,像大水漫灌过的庄稼地,虽然水很多,但是也流失的很快。
不抵根部灌溉,一滴有一滴的从容和收获。
所以我告诉自己,从此一刻开始,看过的文字,经历过的体验,都要对自己有所意义,毕竟时间珍贵,要么直接浪费,要么收获成长。
1.《黄光》——[俄]康斯坦丁·巴乌斯托夫斯基
这是一篇写秋天的文章,通篇细腻的描述让人感受到秋的颓废、火热,比起原作者的描述,我对翻译者更加敬佩,能够把外国文学翻译的如此唯美,可见功力深厚。
2.《古瓷器》[英]查尔斯·兰姆
前言:大概最近真的是表达欲望爆棚,所以我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在想如何将这些语言描述出来。
吃饭的时候我在思考,七八十年代的那批文学家,信息闭塞,能够获得一本书就喜悦不已,视若珍宝小心谨慎翻看一遍又一遍。
而当今社会,书海浩荡,取来翻阅易如反掌,很多当时代年轻人却宁愿把时间耗费在游戏、发呆、玩乐上,也不愿意静坐翻阅几页书籍,获得一丝心灵的平和。
可悲可叹却又无可奈何。
当代社会人的浮躁来源于这个世界纷扰的外在环境,太过方便,太过容易反而害了他们。
而我也是其中一个,我的困惑不在于看不看书,而在于看什么书。
古往今来,中国五千年积累的书籍已经足够绕地球好几圈,加上国外优秀作家呕心沥血做出来的精神粮食,更是不知多少。
可事实上人一生能够看的书籍数量不过四万余册。
我空有一颗想要把书海纳入自己脑中的狂妄想法,却自知如猴子探月,虚空一场。
当置身静悄悄的书籍之中,望着周围整理排布纷乱扰目的书册,我茫然无所适从,不知从何下手,不知该怎样观看才不辱没书写者心血,也不浪费自己时间。
可是我越如此慎言慎行,越将时间抛在身后,最后也没拿定主意,要看什么。
我大概只想随手拿一本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书籍,翻阅几下,等待睡意涌上来,舒舒服服睡上一觉吧。
不可否认,这可比躺在床上如何都睡不着来的舒坦多了,根本不用考虑姿势,也不用翻来覆去,躺下就能安眠,很是欢喜。
我对待很多事情都是三分钟热度,状态上来,冲劲十足,状态下去,是一点也不想碰的。
学习如此,看书也是。
但是我知道这是我的真性情,不想刻意扭改,我怕改了那就不是自己了。
一位老先生说:做自己就好,别人已经有人做了。
我觉得这话很是有道理。
接下来我们提这篇文章,作者是中年富贵,和姐姐谈天,姐姐说起曾经贫穷时的美好,感慨拥有了富足的生活,却失去了部分纯真和快乐。
她的感慨当今社会也有人在讲,那就是我们曾经的中国首富——马云。
马云说最后悔的事情就是创造了阿里巴巴,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他宁愿当大学英语老师。
有人说他虚伪,我却能体谅他。
当钱财积累到一定时候,人们的幸福指数会达到顶点,可是钱生钱不会终止,所以人们的幸福指数开始下降。
马云太有钱了,所以他的幸福指数早已经到达顶点,他会痛苦且感受不到幸福。
因为他不再是一个人,他随便的一个小决定都可能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走向,他太强大了,所以被自己搭建的财富堡垒囚禁,无法脱身。
很多人意识不到这点,诚如我的父母,虽然生活还在小康边缘徘徊,但是他们的幸福指数已经到达顶点了,最近总是争吵,每次争吵幸福指数就会下降,两个人都苦不堪言。
所以我宁愿他们贫穷点好,这样每天为吃喝发愁,就没有有精力争吵了。
可是他们不懂,他们也不会听我的劝告,所以我劝他们离婚,如果不离,那就继续争吵吧。
反思:这本书写的不错,但我觉得不太适合我,我看不进去,虽然每篇都有感悟,但是这样看下去我会不开心,我不想自己看喜欢的文学不开心,所以我决定放弃它。
祝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