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东沟海战中,日本人充分使用了夏来火药,事实并非如此。
夏色火药虽然是1888年研制的,但一直处于试验阶段,无法在日本大规模生产。在1893年的试验中,引信问题没有得到解决。1894年,海军订货部明确规定,在引信问题解决之前,不能将夏莱火药作为舰炮炮弹的装药。当时,从夏来试产的100多枚火药炮弹被提议用于军舰,但未获批准。
另一方面,日本人在1894年甲午战争后建造了夏莱火药厂,并于1900年制造了普通引信(伊集院引信)。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苦味酸在没有像质计引信的情况下就不能用于充电,但像质计引信的主要改进是安全性。即使装备了像质计引信,也很难说是安全可靠的。爆炸事故多发,导致日本从英国进口一批黑色火药弹。日本有关著作中明确指出,在大东沟海战中,有许多人没有使用下来火药,其他人只是认为“可能已经使用过”。根据常识可以推断,日俄战争中发生过多次爆炸事件。如果大规模使用夏来火药,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如果没有义济源的引信,只会更加困难,但实际情况完全不同。
总的来说,在甲午战争中,日本夏莱火药炮弹在性能、安全性、产量等方面都不能满足大规模使用的需要。即使日本人使用了它们,他们也只能发射一些实验性的炮弹。如炮击澎湖堡时,有炮弹早期爆炸的记录,可能与实验炮弹有关。从逻辑上讲,使用这种不一定对敌人有效,而且可能给自己造成极大危险的弹药,无疑是愚蠢的。在大东沟海战中,日本人利用夏来火药取得了优势,这完全是胡说八道。
北方舰队使用的填沙炮弹是练习炮弹,这是不对的。
填砂炮弹是严重的穿甲炮弹,甚至可能是北方舰队能干掉的最好的穿甲炮弹。
当时海军使用的帕利赛穿甲弹是空心铸铁弹,弹头迅速冷却以提高硬度。一开始,弹丸的空腔充满了黑色粉末(当然,它不能装载,这取决于沙子配重)。当一般厚度的装甲被击中时,在炮弹底部安装了一根引信。注意,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延时引信。这个引信只是为了设置灵敏度。装甲厚度大于XX时引爆。当重型装甲被击中时,引信将被拆除,这完全是由大块黑火药在撞击下的自爆引起的。当厚度较大时,甚至可以节省火药。炮弹不会爆炸,所以可以一路穿过。总之,就侵彻深度而言,填砂侵彻体>无引信黑火药侵彻体>引信黑火药侵彻体>普通侵彻体(高能炸药)。
然而,这是在锻造装甲的情况下。
在大规模使用钢面装甲后,人们发现,用黑火药制成的穿甲弹对此无能为力,它在10次中爆炸了9次。防护甲板(穹顶装甲)也是如此,它要么在穿透过程中撕裂射弹,要么在早期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