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性是人格的重要特质之一。它指的是个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所选目标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设定适合自己的目标、不依赖他人帮助、不受外界压力影响,并独立实现这些目标。人格独立性涵盖三个主要方面:自立能力、自制能力和自主能力。
1. 自立能力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能力,体现在不依赖他人,自行完成事务上。自立能力与依恋相对,婴儿在大约六个月大时开始表现出对母亲的依恋,这种依恋随年龄增长而减弱,而自立能力则逐渐增强。自立能力在行为上表现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若个体随着年龄增长依然过分依赖他人,则可能发展成依赖性人格。
2. 自制能力是指个体控制情绪和行为的能力。独立性是相对的,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需要遵守规范,学会体察他人需求,按照社会要求和自我发展需要来控制情绪和行为,而非盲目特立独行。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人,并不能算作真正独立。
3. 自主能力是指在外界压力下坚持自己立场的能力。这是独立性人格发展的最高形态,意味着个体在面对外界压力和影响时,能保持自己的正确主张,独立做出决策。
独立性的人格特质并非天生或自然形成,而是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的结果。
父母在为孩子设想未来时,常会担忧他们的前途,忍不住想“如果……那该怎么办”?习惯于告诉孩子“你可千万别……,否则就会……”。然而,如果我们将担忧转化为祝福,指引孩子走向成功之路,将注意力从危机中转移到希望之上,我们会发现孩子也在这些祝福中悄然改变,努力实现美好愿望,将其变为现实。
学习从生活开始,生活即课堂。人类最初的学习是从认识周围人和事,掌握生活技能开始的。孩子在父母或监护人的引导下学习倾听、观察、比较、辨识、模仿和想象。学习内容不仅限于书本知识,生活本身充满了丰富多彩的学习机会。孩子通过亲身体验,在经历中学习,这能保护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同时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学习是终身的事业,让孩子在他们周围的世界中发掘、仿效、思考。让学习从生活开始,使孩子快乐地学习做人、做事、做学问。学习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父母应避免操之过急,而要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