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的故事-生活常识-满米百科
> 生活常识 > 列表
姚明的故事
时间:2024-12-23 19:13:54
答案

 1980年9月12日傍晚,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走廊上,一群医生和护士在窃窃私语。当晚7点多,

 妇产科病房里的一位孕妇艰难地产下一个重得出奇的男婴,负责接生的医生和护士对此早有准备。男婴的

 父母都是退役篮球运动员,这对全中国个头最高的夫妇在一年前结婚。

 孩子的母亲方凤娣身高1.88米,比普通身材的上海男子高出不少。孩子的父亲姚志源是个身高2.08

 米的巨人,由于长期低头穿过对他来说太矮小的门框,以及低头聆听别人说话,他的脊背总是微微佝偻着

 。这对夫妇从小就拥有高人一筹的个头,所以人们都习惯叫他们“大姚”和“大方”,孩子出生前,队友

 们就已经开始推测起了孩子的身高,不过孩子长大后还是让他们大吃一惊。

 第六人民医院的工作人员肯定没见过这样的新生儿:长长的腿、又宽又平的脑门、手脚大得像三岁小

 孩。这孩子出生时体重5公斤,比普通新生儿重了几乎一倍。

 姚家夫妇给儿子起的名字是姚明,小姚明呱呱堕地的时候,他未来的路就已经注定,谁都看得出来将

 来他将和父母一样成为篮球运动员。即便姚明的身高具有巨大优势,但大姚和大方那时还不曾想到,他们

 的儿子会成为中国新一代运动员的领军人物,更想不到他还能震惊遥远的美洲大陆。

 已经退休的王重光教练是上海篮球界元老,他上世纪70年代曾是姚志源的队友,20年后他又成为姚明

 的教练。对于姚明,王重光有许多话要说,这是他等待多时的人才:“为了等待一个像姚明这样的篮球苗

 子,我们足足等了三代人,所以我觉得姚明的名字应该叫姚盼盼。”

 中国的运动员培养体制借鉴了前苏联的做法,有运动天赋的孩子被送入体校,接受专业体育训练,姚

 明的父母也都是体校培养出来的运动员。父母又继续培养姚明,上海篮球界对于姚明的培养虽然没有一个

 特别的称谓,但是现在将其叫做“姚明行动”也是无可厚非。

 方凤娣:小时候我想当演员

 当年轻的方凤娣站在南京西路651号的大理石拱门下时,那道门是如此高大,以至于像她那样高的女

 孩都会暗自敬畏。那是在1965年,15岁的方凤娣走进上海体工队训练基地,她将在那里度过五年,从一个

 活泼的女孩变成篮球明星。当时大方并不喜欢打篮球,她回忆道:“我只是个喜欢唱歌跳舞的小女孩,小

 时候我想当演员,一点也不喜欢打篮球,从来没想过要打篮球。”

 大方的身高引起了上海女篮的注意,体育局官员造访大方的家,征询其父母的意见。他们告诉大方的

 父母,他们的女儿能为这座城市甚至整个国家带来荣誉。此外,能进入专业体育队在当时也是个“铁饭碗

 ”,那意味着大方今后可以过衣食无忧的生活,也不必像她的母亲一样在棉纺厂的生产线上忙碌。

 在体工队里,五六个运动员住在一间宿舍里,他们有固定的食谱,也有牛奶和肉类供应。在那个物资

 紧缺的年代,这些都是专业运动员的特权。刚进体工队时,大方遇到了一些麻烦,她当时的一位教练回忆

 :“大方刚进来时跑得很慢,抓不住球,而且在场上跑几个来回就跑不动了。”

 无论冬寒夏暑,专业运动员每天都要训练八到十个小时,有时候训练会艰苦得让人哭出来。林美珍曾

 是上海女篮的前锋,她说:“我们认为意志是体育运动的最高境界,一个运动员的技术提高是有止境的,

 但意志的提高却是无止境的。”

 大方的意志也在不断提高,接受专业训练一年后,她的技术还是很生涩,但是在抢篮板球时她更加主

 动,有时为了争一个球,她会毫不犹豫地扑倒在地板上,这样的意志品质也让她在之后艰难的生活中始终

 没有放弃。

 1969年,上海恢复了专业运动员的训练,由于大量老运动员的退役,19岁的方凤娣被推上主力中锋的

 位置。大方稳定的投篮和在篮下的顽强作风让她得以入选国家女篮,并在1976年亚洲女篮锦标赛上战胜当

 时的亚洲霸主韩国队。当时的国家女篮控卫罗学莲说:“大方是个非常内向的人,训练结束之后她总是坐

 在寝室里织毛衣。”

推荐
© 2024 满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