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是古文中一个广义的词语,既指时间的流逝,又指事物的发展变化。在《庄子·齐物论》中有一句著名的话:“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山河有大略而不议,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这句话中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就是在表达“过”的含义。它是指一些本应存在或显现的东西,却因为种种原因而被忽略或遗忘了。这种过的存在,当我们忽略了它的时候,也就去了那份美好或丰富的内涵。
古人在使用“过”这个词语时,往往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味道。例如在《离骚》中,屈原写道:“乘骐骥,拊木以止泪。泣涕涟如雨,沾我衣裳。谁令骐骥,见我有涕,思我所思,何以解忧?唯有暴颜,纵腰而笑。”这里的“拊木以止泪”和“唯有暴颜,纵腰而笑”,无不暴露出屈原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在古人看来,“过”有一种“得不偿失”的感觉,他们无法扭转其发生或遗忘的事实。
有时,“过”也可以用来表达一种对过去的怀念之情。在东汉班固的《汉书·食货志》中,班固写到汉武帝年间肆虐的“侯服制礼”,而提到了一位先王南昌侯的事迹:“南昌侯曾以老病解相,数年不听政,守望莒、卫之间,素服履,麦食粥,循俗家之弊,而自己若无纯粹矣。”这里的“俗家之弊”就是指当时君王和官员们纵欲成风、奢靡享乐的陋习。南昌侯则保留了传统的节俭之风,因而备受后人钦佩和怀念。他的做法,是一种以身作则的行动,是表达一种对过去传统的敬爱和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