衷心的谢谢,这是道教自身建设的短板,即有历史问题、又是现实问题。
我们讲宣传人才在这里我把它叫道教软实力。
在历史上金元全真派以前,道教没有出家这个概念也就没有教团的组织形式,道教都是分散的散居的。
浮教来华以前中国人是以孝行天下,不知出家为何物,只是携家人隐于市,抛妻别子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包括今天道教生不改姓,教士蓄发,正一散居于市的道士,仍然格守孝行天下,而今犹存。
都是以大隐隐于市的特征分散修行的组织形式。
而五斗米道是原始的政教合一的形式,而此种形式最重要的土壤用今天的政教合一即国家元首和宗教领袖同为一人,政权和教权由一人执掌;国家法律以宗教教义为依据,宗教教义是处理一切民间事务的准则,民众受狂热和专一的宗教感情所支配。
我们知道慢慢皇朝兴衰,中国皇权路上又怎能允许至真、至善、至美、的道教情怀。
三宝中的“师宝”其实就是宣传人才,可是是仿浮教的僧宝而存在,没有自身的特色,而就没有自身的话语权。
从浮教来看其僧宝的学胡者以“讲经说法”(宣传推广与教化广告之人)而信众就知道和尚要唱哪曲戏。可道教仿僧宝的学胡者以“讲经说法”除道德经外,我想不作介绍信众是不知道士要唱哪曲戏是没有谱子的。信众不知你为何物,试想你哪怕是好酒、天籁绝唱,知音又有几人。
而教团的组织形式是宣传人才的土壤。
分散的土壤、各自为站的终不成气候更谈不上软实力。正是你“为什么佛教会出现那么多宣传佛教的人才。道教没有?”的缘故吧,可能这就是道教特色。
我们试想如果道教信众分为道学信众、仙学信众、法事(神学与道术)信众。
我想不在下。
我就单单算算仅讲世界上的老庄与黄老学者(如包括德国道家的法国道家及其海德格尔和现象学家及其后现代主义学者与爱好者)我们国内的信众和爱好者又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