乎:
1. 用作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例如:“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如:“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3. 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例如:“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4. 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例如:“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5. 用在形容词后,含有赞叹意味。例如:“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百不与焉!”(《论语·泰伯》)
6. 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例如:“秦于是乎输粟于晋。”(《左传·僖公十五年》)
乃:
1. 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例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 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3. 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例如:“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 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请注意,以上解释和例句来源于古代汉语的实际使用,可能在现代汉语中用法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