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子古诗教解(五言诗 下)-生活常识-满米百科
> 生活常识 > 列表
甘泉子古诗教解(五言诗 下)
时间:2024-12-23 19:39:14
答案

三事言赠旧友霍思举迁任武宣

吾闻当官者,三事清慎勤。清为慎之本,慎乃勤之根。体之在天理,理得三事神。六政生六翮,超身起青云。

六政:谓道、德、仁、圣、 礼、义。六翮:原指鸟类双翅中的正羽,在这首诗中引申为中正的翅膀。

诗是给朋友升迁的赠言,主题是为官之道,大意是:我听闻当官的人,要记住的无非是清廉、慎重、勤劳三件事。清廉是慎重的根本,慎重是勤劳的根本。能够体认天理,这三件事即能做好了。六政产生中正的翅膀,凭此超越自己才能使实现远大的抱负。

一句话:先做人,后做官。

赠沉汝渊北上春试

汝渊自如渊,渊深有真龙;一旦乘云去,弘施泽物功。

学生沉汝渊要北上春试,湛若水写了这首诗鼓励他,大意是:汝渊你应该如你的名字一样内心如渊,渊深会有真龙;真龙一旦乘云飞上天空,即能施行恩泽万民的事情。

在诗中,上一句讲的“渊”、“龙”比喻人内在修为,即“内圣”;下一句讲的是“外王”,比喻有才德之人有机会时必能施行恩泽万民的事情。儒家“内圣外王”的追求表明,达己与达人,修身养性与治国平天下是统一的,孟子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无非如此。

礼庵为府学陈司训大章 

礼庵礼之所,作所敬而已。敬者德之聚,何所不如是?方寸在灵台,廓焉配天地。

这首诗大意是:礼庵是崇拜礼的场所,专门建这样一个场所,只是因为恭敬而已。恭敬使道德积聚,那么哪个场所不是这样?思绪出自心中,把心扩展开来可以于天地同德。

 天理在哪里?天理在庙堂上,还是在什么固定的地方吗?天理在人心中!礼,其实就是理,是内心中的敬发之于外的表现,所以说无处不是“礼庵”,随处能体认天理。

题嘉善寺住持僧大智画

入山是天樵,出山是人樵;何如不息担,洗足看溪流?

樵,原意是打柴,在诗中比喻修行。

这首诗大意是:入山是在自然中修行,出山是在人世间修行;为何不放下重担,让溪水冲洗双脚,悠然地看着溪流?

无处不修行,出世、入世都是修行,甚至吃饭睡觉都是修行,只是不能把修行当作任务,反过来压抑自己,修行不是清规戒律,而是天机活泼的精神,应该效法山泉,清切而不息,能洗去脚上的尘土与心灵的疲惫。

赠柴允中归江山

允中不允中,中在虚无里;无在无无在,自见天之理。

允中,指言行符合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

这首诗送别朋友所作,以朋友的名字为题,大意是:言行应该符合中正之道,有人却不能做到,那么中正之道对他来说只是存在于虚无中;在不局限于一时一处又无处不在中,自然能察见天理。

为什么说“礼即理”?这是因为礼使人有所节制,使人处事合符中正之道,所谓“礼节”就是如此。中正之道,是不局限于一时一处又无处不在的,明白了这点,然后随处去体认,才能察见天理。

走笔赠李道行司训还扬州

李生步江来,惓惓问心学;心学在自心,自求岂云邈? 

这首诗是送别和勉励学生所作,大意是:李先生过江来,恳切地向我求救心学;心学在自己的心中,自己能寻求怎能说渺茫?

人人都有心,因而心学就在人心中,是与生俱内的。心学不同于别的学问,必须靠自得,别人、书本只能启发你去求,不能直接给你。

晓枕偶拈二首送陈生舜夫鸣球归诏安

千里不同地,万里本同天。天岂在远求?在君柱杖前。莲洞十日居,便作千年计。独怜未绝扳,与子坐超诣。 

扳:争论。超诣,高超脱俗。

这首诗是送别学生所作,大意是:相隔千里的是不同的地方,然而万里还是同一个天空。天怎会需要远求?他就在你手杖的前边。在莲洞书院居住十日,也可以讨论到流行千年的学说。只是惋惜未能断绝争论,给你们达到高超脱俗的境界。

“不同地”,比喻人由于有不同的禀赋、地方、国家、民族、阶层、信仰、经历等各种原因形成的不同。“本同天”,比喻人皆有心,人心中的天理是一样的。不同的人自会有差异,对各种问题也自会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小不同;然而,人的根本追求、天理是相同的,这是“大同”。大同是超越时空的,不为小不同而相争相轻,领悟大同是一种高超脱俗的境界。

题席光亭

吾师一席光,从谁借于是?一声凤凰鸣,五色映天地。此光师自光,何与他人事?自性得自天,无借亦无匮。不离一席间,天地万物备。

湛若水的老师陈白沙曾经写过一首关于增城县(今增城市)凤凰山的诗,诗中有“借我一席光”这一句。后来,湛若水得到凤凰山西坡,并在那里建立了明诚书院,书院前还建了一个亭以祭奠陈白沙,取名为“席光亭”。

这首诗大意是:我老师所讲的“一席光”,是从谁出借的?随着凤凰的一声鸣叫,五色华光映照天地。这种光是老师自己的光,与他人有什么关系?自己的本性得自天然,不能借来也不能给别人。不在一席之地以外,天地万物都具备了。

一席之地怎会能具备天地万物?这是因为万物皆备于人心中。人的本性、人性的光辉,是天生的,每个人都有,无需向外求亦不能给别人。“借我一席光”中的“借”其实是“借用”,即借用人性的光辉照亮万物。

题虎丘剑池

磨剑剑器利,磨心心剑神。剑利一人敌,心神敌万人。荒哉吴王志,剑术与谁论?

虎丘剑池是春秋五霸之一吴王阖闾命人建造的剑池,相传剑池中有许多宝剑,阖闾就藏在剑池下面。

这首诗大意是:磨剑使剑器锋利,磨心使心中的剑神妙。剑利可以战胜一人,内心神妙可以战胜万人。荒谬啊,吴王阖闾的愿望,他的剑术与谁去讨论?

剑,在中国文化中有君子之意,因而有“百兵之君”的美称。传说吴王阖闾曾经得到欧冶子所铸湛卢宝剑,不过有一天湛卢突然不见了。原来湛卢是一把仁义之剑,只有仁义的君子有资格拥有,因为吴王阖闾无道,湛卢所以离开他。湛卢在历代都备受歌颂,如唐代诗人杜甫赋诗曰:“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卢。”缺失仁义的人,即使拥有许多宝剑,有高明的剑术,也会被人们唾弃。

喜欢看武侠小说的朋友大概都知道“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是一种极高的武功境界。湛若水告诉我们,其实人心有如一把剑。心剑,要在事上磨练。“磨心”比“磨剑”重要,古龙说得好:“你一定先得有一颗伟大的心,才能练得真正伟大的武功。”

李医诗

人爱李生药,我爱李生心;谁廓此心用,为世起呻吟? 

湛若水认识一个姓李的名医,见其仁心仁术,有利人之心,所以特意作诗称赞李大夫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理想,大意是:人们喜爱李大夫的药,我却喜爱李大夫的仁心;谁去给扩充这个仁心,为世间鸣疾苦?

“仁心”、“仁术”出自《孟子》,仁心即仁爱之心,仁术既指仁政也指医术。“仁”乃全德之名,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人格。所谓“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拥有仁心才能为世间鸣疾苦。仁心与仁术的关系犹如人心之于四肢,医人、治国,都应该拥有一颗仁心。

汉代名医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说到“进则救世,退则救民”,北宋名臣范仲淹则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说,可见,仁心是相通的。美国医生有这样一个座右铭:“偶尔去治愈,常常去缓解,总是去安慰。”医,是对人心的关怀。

近年来,国内医患矛盾日益突出让人难受、震惊,原因或许很多,无论怎样,医患之间应该有更多的理解。

人有心,国家也有心,个人之心应该要“此心光明”,国家之心也应该要“此心光明”。

推荐
© 2024 满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