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自我保护
说起保护,大家可能会觉得:自己在家有长辈保护,在校有老师保护,到了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好心人保护我们,还要担心什么呢?的确,周围有这么多的人在时刻关心着我们,保护着我们。可是我们也要学会自己保护自己呀!自我保护是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只有广大未成年人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其他几种保护才更具实效。
比如:独自在家的青少年如何应对陌生人的来访?有家电视台就曾经播出了这样一个片段:电视台的工作人员装扮成调查公司职员的身份,在经得家长和老师的同意后,对一名男生进行测试,测试人敲响了这位男生的家门,男生不假思索就拉开门做出了请进的手势。进门后,测试人问男生:为何问都不问一声就开门,男生回答说:“我没听清楚,以为是送牛奶的人。”测试人又问:“要是我是坏人进了门,你怎么办?”男生回答到:“没想过,那我就只能智取了呗。”还有另一位被测试的女生尽管当时没有开门,但测试人扮成送材料的人把材料放门口后不久,女生就打开了门。
一桩桩悲剧,一件件惨案充分证明: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薄弱使他们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伤害。专家分析,未成年人由于阅历不够丰富,辨别是非能力弱,心理素质不稳定,体质也不够强健,这些特点综合起来决定了他们在犯罪分子、自然灾害和意外伤害面前处于弱势地位。
同学们,其实犯罪分子和意外灾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许多同学不具备防范意识和能力。要知道,多一点自护知识,就会多一分安全。同学们如果碰到一些违法乱纪现象,应该懂得怎样应付,使自己不受侵害。这种自我保护并不是一味地“不和陌生人说话”,不是一味地躲避危险场景,而是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应对的方法。下面我在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预防侵害的方法:
轻易不要去下列这些地方:
(1)住人较少的学生宿舍;
(2)狭窄幽静,灯光昏暗的胡同和地下通道;
(3)无人管理的公共厕所,高楼内的电梯,无人使用的空屋;
(4)在搭乘的陌生的车辆上。
(5)公共交通车辆上,在人多拥挤、起步、停车,急刹车的时候;
此外,我们还要注意这几点:
(1)记住自己的姓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和家长工作单位的名称、电话号码等。
(2)外出前一定要得到家长的许可,并要告诉家长去哪、和谁在一起。
不要在偏僻的地方玩耍,年龄小的孩子不要离开家长单独玩耍。
(3)只有家长、医生、护士才能触摸他(她)的身体,如果陌生人要这么做,一定要尽快逃开。
(4)多了解亲朋的地址和电话,还要和邻居熟悉起来,如果遇到情况,求助对象就能多很多。
(5)放学回家出外活动时,尽最大可能创造条件结伴而行,减少单人行走机会。
(6)不不在行人稀少或照明差的地方走、游玩。如果时间晚了,要想法通知家人去接你。
(7)尽可能不向外人宣传自己家庭情况,以防坏人听到后,了解了你的行动规律。
(8)切忌不可冒险,不可存有侥幸心理。不要老用“没事儿”来安慰自己。 另外,女同学穿着打扮要落落大方,不要穿过于“露”、“透”的衣服,不要让坏人以为你是轻浮之人。
除了在这些地点需要格外小心外,还要对坏人常用下述的一些作案方式、方法有所警惕:
(1)伪装身份。冒充警察、某部门人员、水电气暖的修理人员、推销人员等,使你放松警惕,便于他们下手。
(2)编造事由。有时坏人谎称他有什么困难,需要你帮助解决,利用你的同情心,使你放松戒备。
(3)利益引诱。有时坏人利用你的虚荣、贪财心理,送你礼品和钱物,用小恩小惠使你渐渐地钻入他的圈套。 遇到这些情况,脑子里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想老师和家长的教导,脑子清醒些,以免上当,受到不法行为侵害。
当今社会,并非处处都是尔虞我诈、充满凶险,但也决不是“一片净土”,因此我们每一个同学要具备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