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齐梁时期以后,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和阶级斗争的日益激烈,徭人的社会组织结构开始发生显著变化。原本分散的群落逐渐整合为规模较大的村寨,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徭老制。在每个村寨中,村民们推选出有威望和丰富生产斗争经验的老人,他们负责指导村寨的生产活动,处理内部纠纷,主持宗教仪式,并在对外战斗中发挥指挥作用。根据梅山地区的地形特点,几个相邻的村寨联合起来称为一个峒,小的峒组合成大的峒,每个峒由徭老共同商议选举出峒主,类似于现代的乡或区行政划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峒”并不是原始人居住的山洞,而是社会结构的划分单位。
在今天的安化地区,许多乡村依然沿用“峒”作为地名,如峒却里、先江峒、黄婆峒、茶峒、梅峒、罗峒、板峒、峒下、峒山等,这些地名见证了梅山地区的悠久历史。在《宋史》中,梅山的徭人被统称为“梅山十峒獠”,这表明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组织和地域认同。
扩展资料
梅山文化产生的地区是古梅山,包括今之安化、新化两县、冷水江市及涟源市、新邵部分地区;梅山文化的时间概念约是公元500年到公元1072年;梅山文化产生的条件是古梅山史前期至北宋,这一段历史的特殊性和梅山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梅山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古梅山的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政治经济形式以及古梅山人的意识形态,包括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