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六章介绍如下:
第十六章 季氏篇
【原文】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也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注释】季氏将要讨伐颛臾。这个颛臾,是一个邦国的名字,它是鲁国的附庸国。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的弟子冉有和子路在季氏那里做官,他们知道此事之后回来告诉自己的老师说道:“季氏打算对颛臾进行讨伐了。”冉求曾经为季氏敛财,特别努力,孔子唯独训斥他。
孔子斥责冉有道:“冉求呀,这难道没有你的过错吗?颛臾这个附属国,这个是先王曾经封颛臾在东蒙山之下,让他来主祭祀。他的这块封地,也在鲁国七百里的邦域之中,也算是社稷之臣了。又没有造反什么的,为什么要讨伐呢?”孔子言下之意是说,难道只是违背了季氏的意愿,这就要讨伐吗?
当时鲁国被分成四份了,季氏占了两份,孟孙叔孙各占了一份。唯独附庸的颛臾还是公臣,而不是私臣。季氏就想把它据为己有的。这也是这次讨伐的理由。所以孔子说颛臾是先王封国,不能随意的讨伐的。在邦域之中,没有谋反,更没必要讨伐了。本来就是社稷之臣,季氏也是同朝为臣,没有鲁君的号令,如何能够讨伐呢?
冉有说道:“这个是季孙想要讨伐的,可不关我们两个人的事情哦,我们两个都不愿意的。”冉有跟自己老师直呼冤枉,可是孔子是知道事情是怎么一回事的,不依不饶的。他知道冉有确实参与了谋划的,要不也不会训斥他的。孔子说道:“冉求呀,古代有一位贤良的史官曾经说过:在朝堂之上陈列为官,并不是只是占着那个位置的,也不是仅仅享受这份俸禄。
如果能够胜任这个位置就做,如果不能尽职尽责那就不要做了吧。如果邦国危险而不能够把持,要倾覆了而不能够扶一把,那还用扶助的人来干什么呢?”俗话说的栋梁之才就是如此,要支撑起这个邦国的,否则邦国大厦将倾了。孔子言下之意是说,你们两个人呀,应当要劝谏一下的,如果劝谏不听的话,我也不要求你们怎么样,你既然是我孔子的学生,就应当不用去了。
孔子接着说道:“你们两位不要推脱自己的过错的,难辞其咎的。老虎野牛不在栏里乖乖的带着跑了出来,龟甲和玉器在匣子中被人损坏了,作为看守的人怎么能够没有过错呢?”孔子这里是打个比方的,训斥自己的两个弟子说,你们占着两个位置,应该持守正道。季氏如同栏里的猛虎要出来害人了,作为持守的人不应该劝诫和阻止一下吗?反而还提供参谋,这就错上加错了。
如果对方不听,那就不要再参与了。冉有说道:“现在颛臾的城池完整而坚固,而又十分的靠近季氏的费邑。如果现在不去攻取下来,恐怕以后会成为季氏子孙的祸患的。”这是冉求的伪饰之辞,还站在季氏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他似乎不知道自己是鲁臣。由此可见冉求的确是参与了季氏的谋划的。
孔子接着说道:“冉求呀,君子最讨厌那种想要贪图功利,却还要去找一些理由来辩解的。孔丘我也听说过诸侯和大夫,这些有邦国,有私邑的人,不会担忧百姓太少,而只是会担忧不能各得其分;不会担忧财物的匮乏而会担忧上下不能相安。如果能够各得其分,就不会有人过于富有而有人过于贫困了,这样也就无贫了。
如果能够君臣和睦相处,特别是大臣不功高盖主,就不会出现诸侯的百姓稀少的。如果能够上下相安,就不会有倾覆的危险了。季氏想要攻取颛臾,这就有了寡与贫的忧患了。季氏占有了鲁国的半壁江山了,而鲁国君主没有百姓归附,失于民。作为君主应该是有百姓,不是那种孤家寡人的,反而失去百姓了,百姓都跑去季氏那里了,这样是不均的。
君主弱小而大臣强大的,这样就会产生很大的矛盾了,不能上下相安了。如果能够各得其分,君是君,臣是臣,那就不会有财物匮乏的忧患。如果远方的人不能够臣服,那就修文德感化别人来归附。如果百姓来归附了,就好好的安顿,好好的给予安抚。
如果远方的人不臣服,也不要随便就动刀兵的,还是要修德以怀远的。仲由、冉求你们两个人呀,辅助季氏,可是远方的人不能臣服,不能过来归附。邦国分崩离析,把鲁国分为四份了,你们为政却不能持守而有所作为。子路你虽然不参与谋划,可是你一直以来却不能以仁义劝阻季氏,也不能说没有什么罪过,所以我一并责罚于你们两个的。
你们不知道想办法为邦国效力,改变这种分崩离析的状况,而还要谋划动干戈于邦国之内。依我看来,季孙的忧虑,不在于颛臾,而实在应该忧虑自己的处境吧。这么位高权重,不知足,恐怕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呢。”孔子这也是预料到也许季氏会有不好的结果的。他这里也提醒的,季氏就不担心鲁哀公把他干掉吗?
季氏这么做,不臣之心若此,萧墙之内的鲁公也会想办法除掉他的。其它两家对季氏也会虎视眈眈。季氏如此,那他的家臣也会效法进行叛乱的。孔子说,如此不均不和,恐怕萧墙之内会生变故。
果不如所料,后来鲁哀公亲自去越国,想借着越国的力量除掉季氏。这时候,三桓比较强而鲁公弱小,冉求还要跟季氏谋划讨伐颛臾,这个是还要增强季氏的力量的。孔子责罪于两个弟子,这是把损耗鲁国而肥三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