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式详细资料大全-生活百科-满米百科
> 生活百科 > 列表
哥德式详细资料大全
时间:2024-12-23 18:34:52
答案

哥德式(Goth)最早是文艺复兴时期被用来区分中世纪时期(公元5-15世纪)的艺术风格,以恐怖、超自然、死亡、颓废、巫术、古堡、深渊、荆棘、黑夜、诅咒、吸血鬼等为标志性元素。哥德式风格用黑暗、恐惧、孤独、绝望的艺术主题,来往于内心世界神圣与邪恶的边缘,描绘在爱与绝望之间的挣扎,嘶叫的痛苦和清醒。

哥特,是英语词Goth的音译,Gothic一词(意为“哥德式”)即源自该词,原指代哥特人。另有一说称Gothic源于德语Gotik ,词源是Gott音译“哥特”(意为“上帝”),因此哥德式也可以理解为“接近上帝的”的意思,“哥德式”只是德语词的音译,平时所说的一切“哥德式”都可以理解为“形式上或感觉上给人一种接近上帝的感觉”,比如建筑艺术,文学,音乐等哥德式。

哥德式被广泛地运用在建筑、雕塑、绘画、文学、音乐、服装、字型等各个艺术领域,艺术是夸张的、不对称的、奇特的、轻盈的、复杂的和多装饰的,以频繁使用纵向延伸的线条为其一大特征,主要代表元素包括蝙蝠、玫瑰、古堡、乌鸦、十字架、鲜血、黑猫、教堂墓园等等。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哥德式 外文名 :Gothic 风格 :黑暗、恐惧、孤独、绝望 类别 :文化 艺术 起源 :11世纪起源,13-15世纪流行 起源,建筑,文学,音乐,字型,着装,电影, 起源 哥特(Gothic),又译为“哥德”,原指代哥特人,属西欧日耳曼部族,最早是文艺复兴时期被用来区分中世纪时期(5~15世纪)的艺术风格,它的源由是来自于曾于公元3~5世纪侵略义大利并瓦解罗马帝国的德国哥特族人,在15世纪时,义大利人有了振兴古罗马文化的念头因而掀起了灿烂的文艺复兴运动,由于义大利人对于哥特族摧毁罗马帝国的这段历史情仇始终难以释怀,因此为了与这段时期有所区分,他们便将中世纪时期的艺术风格称呼为“gothic”,即“哥特”,意为“野蛮”。 哥特风格 尽管“哥特”这个词多少有些负面的意味,但事实上,中世纪后期哥特形式的寓意并非是消极而负面的,反而具有流动状态的特点,即哥德式并非一种固定的形态,而是表现出一种状态,一种过程,是历经中世纪漫长思想禁锢过程后人们开始对世界重拾思考的迹象,可能体现了一种“虽然真理永不可得,但仍旧要追求不息”的精神。 建筑 哥德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常被使用在欧洲主教座堂、修道院、教堂、城堡、宫殿、会堂以及部分私人住宅中,其基本构件是尖拱和肋架拱顶,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 哥德式建筑 哥德式建筑以优秀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有重大影响,其魅力来自于比例、光与色彩的美学体验,即通过对光的形而上的沉思,通过对数与色的象征性理解,使灵魂摆脱俗世物质的羁绊,迎著神恩之光向着天国飞升。这种建筑虽曾于欧洲全境流行,不过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一度颇为被藐视。 十八世纪,英格兰开始了一连串的哥特复兴,蔓延至十九世纪的欧洲,并持续至二十世纪,主要影响教会与大学建筑,哥德式大教堂等无价建筑艺术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其也成了一门关于主教座堂和教堂的研究。 在中国境内知名的哥德式建筑包括北京的西什库教堂、青岛天主教堂、永宁天主教堂等等。 哥德式建筑的基本构件是尖拱(ogival,或称尖拱券、尖券)和肋架拱顶(ribbed vault)。 哥德式建筑虽曾于欧洲全境流行,不过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一度颇为被藐视。 1137-1144年,圣邓尼斯修道院院长絮热(Suger,1081-1151)主持了圣邓尼斯修道院教堂(Abbey Church of St. Denis)的重建。圣邓尼斯修道院教堂始建于8世纪晚期,以早期基督教时期的一位圣徒圣邓尼斯(St. Denis,约258年卒)命名。絮热立志要把这座在法国人心目中具有纪念碑性质的教堂建成全法兰西的精神中心,激发法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感。由絮热主持重建起来的这座圣邓尼斯教堂被公认为第一所哥德式教堂。 哥德式建筑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12世纪是法国哥德式的发生与发展的阶段。 13世纪,法国哥德式发展至纯熟境地,夏特尔大教堂(Chartres Cathedral)展示了早期哥德式向盛期哥德式发展的不同风格阶段。夏特尔大教堂之后,法国兴起大教堂建设 *** ,哥德式盛期到来。兰斯大教堂(Reims Cathedral)、亚眠大教堂(Amiens Cathedral)和博韦大教堂(Beauvais Cathedral)等都是盛期哥德式的伟大作品。 13世纪中叶以后,哥德式建筑愈发向轻盈和繁饰发展。先后出现了辐射式(Rayonnant)、火焰式(Flamboyant)等晚期哥德式建筑。法国哥德式也播及欧洲各地,并在各地形成不同的风格特征。在英国有盛饰式(Decorated style)、垂直式(Perpendicular)。典型的德国哥德式则综合了法国盛期哥德式和英国垂直式,以密集小尖塔令人目瞪口呆。义大利的哥德式则更多保留有古典和拜占庭的传统。 德国科隆大教堂被认为完美地结合了所有中世纪 哥德式建筑 和装饰元素。 文学 哥德式文学是西方通俗文学的一种,以恐怖、超自然、死亡、颓废、巫术、古堡、深渊、黑夜、诅咒、吸血鬼等为标志性元素,偏爱黑暗凄凉的场景,18世纪中后期作为小说体裁而逐渐定型,一般认为贺瑞斯·华尔波尔的《奥特朗图堡》为哥德式文学鼻祖,在哥特小说中最典型的象征就是吸血鬼,布兰姆·斯多克(Bram Stoker)的经典作品《德拉库拉》(Dracula)甚至在书中加入了吸血鬼的图象,可谓19世纪哥特文学以吸血鬼为题的滥觞。 哥特风格森林 哥特小说在浪漫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达到繁荣,但它并不像一般浪漫主义那样从正面描绘理想的社会、政治和道德观念,而是通过揭示社会的邪恶和人性的阴暗面来深入探索。两百年来,不仅通俗作家热衷于哥特文学的创作,许多一流的英美诗人和作家都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哥特故事,也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哥特小说也由此从通俗小说的“边缘地位”走向主流,形成突出而独特的哥特传统。 音乐 早期的哥德式音乐充斥着沉郁厌世的情调,冰冷刺骨,既带有精细的美感,但又同时在音域层面上大量使用偏离旋律线的不协调音,对于传统音乐极端蔑视。在歌词与表演概念层面,展现着生命与爱欲的荒凉,从对现实状态的厌弃,进而追求心灵深渊的奇诡乐趣。 哥特摇滚一般来说有如下特点:阴暗,颓废,冰冷,有恐怖的气氛,让人感到压抑和绝望,表现对死亡和黑色的向往,富有艺术气质。20世纪80年代,近代哥特运动在英国开始上演,新哥特运动的出现或许可视为是朋克运动的延续。不论如何,哥特精神开始在音乐上展现其影响力,哥特音乐以表现人性的阴郁、空虚为主题,并且对死亡亦有着浓烈的兴趣,缓慢、悲伤甚至是恐怖都是其音乐的特色。 新哥特运动与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有着明显的关联,抒情诗性的,死亡的主题,对毁灭和黑暗的探寻是哥特艺术家的共同表现方式。音乐上,一些流派尽管加进了舞曲节拍和电子音乐元素,但仍以小 *** ,缓慢的节奏表现出明显的怪诞和抑制机构特性。 字型 哥特字型种类繁多,其主要特点为瘦削、细长、诡异、复古、华丽,带有些许阴暗、神圣的色彩,黑白分明,常被使用在经文抄录、古籍封面和纹身上,与其他哥特艺术形式相得益彰,哥特字型主要套用在拉丁字母体系(如英文、德文、法文等),中文字型档中尚未出现广泛普及的哥特字型。 一种哥特字型 着装 哥德式着装并没有统一的制式设计,主要元素包括黑色、深色的衣服、银饰、黑发、红发或浅色的金发、苍白的皮肤、黑色的唇膏和眼影等等。配物包括十字勋章、五芒星、十字架、斗篷、披肩等等。 哥德式装扮 可见,哥德式的着装通常以深色为主,也有病态、 *** 的服装风格和类型。传统的哥特风格有黑发、深色眼线、黑色指甲油和黑色服装,但不一定有穿洞。风格通常来自于伊莉莎白时代、维多利亚或中世纪时期,并常表达天主教或其他宗教意象,像是十字架或生命之符(又称安卡)。哥特的风格随着个人或地区而有所差异,虽然实际上每个人几乎都带有一些相同的元素。服装设计师如亚历山大·麦昆和约翰·加利亚诺(John Galliano)。 电影 哥特电影被认为起源于1921年,一位名叫克里斯滕森的瑞典人拍出了一部名为《历代的巫术》的电影,这部电影里,异教、死亡、巫术等阴暗元素第一次成为电影的表现主题。 《惊情四百年》电影截屏 不过,极有影响力的哥特电影却来自德国,1922年,德国导演茂瑙拍摄了电影《吸血鬼诺斯费拉杜》,自此,大名鼎鼎的吸血鬼正式出现在了大银幕上,成为了人类电影史上第一部里程碑式的哥特电影。 上个世纪90年代,哥特电影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哥特电影不仅在欧美,更在全世界掀起了一浪接一浪的 *** 。1990年,一个名叫蒂姆·波顿的导演找到了一个名叫约翰尼·德普的演员,联袂为我们贡献了一部名为《剪刀手爱德华》的影片——自此,哥特电影复兴的大幕在好莱坞被彻底掀开了。作为一部当代里程碑式的哥特电影,《剪刀手爱德华》的意义是怎么评价也不为过的。这部影片没有吸血鬼,没有巫术,也没有宗教背景,但同样编织出了一个黑色的、讲述孤独、死亡和痛苦的精彩的哥特画卷。 著名的哥特风格电影包括《剪刀手爱德华》、《惊情四百年》、《夜访吸血鬼》、《乌鸦》、《狼人》、《断头谷》、《魔咒女王》、《僵尸新娘》等等。

推荐
© 2024 满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