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是95工程高校,也是211工程高校,还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浙江大学(Zhejiang University),简称“浙大”,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是九校联盟(C9)、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世界大学联盟、全球大学校长论坛、全球高校人工智能学术联盟、国际应用科技开发协作网、新工科教育国际联盟、全球能源互联网大学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成员,入选“珠峰计划”、“强基计划”、“2024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曾培养出厉绥之、束星北、李政道等杰出校友。
学校历史
求是书院
浙江大学的渊源——求是书院创建于1897年。
1912年奉命停止招生,当1914年最后一届学生毕业时,求是书院完全停办。
国立第三中山大学
1927年,国民政府通过北伐战争攻克杭州,在浙江高等学校校址成立国立第三中山大学。
国立浙江大学
1928年4月,改称中华民国大学院浙江大学(简称浙江大学)。
西迁办学时期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宣告了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战火很快延烧到浙江,学校开始西迁,流亡办学,初迁浙江西天目、建德;继迁江西吉安、泰和;三迁广西宜山;几经周折,历尽艰辛,行程2600余公里,于1940年1月到达贵州,在遵义、湄潭、永兴等地坚持办学7年,直到抗战胜利。
1945年10月,龙泉分校师生启程回杭,11月在杭复课,师范学院在罗苑,其余在大学路校本部。
1946年5月7日起,在遵义的师生分批返杭,6月1日起遵义浙大总校结束,改为留守处。1946年9月,师生全部抵达杭州。复员后的首要工作是修整校舍,重建校园。
1949年5月3日,杭州宣布解放,国民党对国立浙江大学的领导由此宣告结束。
调整发展
1950年10月,校名前所冠的“国立”二字被新中国政府去掉。
浙江大学1995年成为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计划的重点大学之一。
经国务院批准,1998年9月15日,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浙江大学,新的浙江大学仍定名”浙江大学”。
1999年,浙江大学成为首批9所列入国家“985工程”建设计划的全国重点大学之一。
2024年1月,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9月,浙江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4年2月,浙江大学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底,浙大有教职工9377人,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双聘)51人、文科资深教授1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9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47人。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5月,浙大设有7个学部、37个专业学院(系)、1个工程师学院、2个中外合作办学学院、7家附属医院,开办128个本科专业,其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十二个门类;14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10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农业部重点学科,50个浙江省一流学科,21个学科入选国家一流建设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35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新闻学、软件工程(设3个专业方向)、信息与通信工程、动物科学、农林经济管理、电子信息工程、数字媒体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临床医学、工业设计、生物医学工程、建筑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环境科学、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机械电子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科学、自动化、教育学、物理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环境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土木工程、植物保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系统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园艺学、化学、电气工程、农业资源利用、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光学工程、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凝聚态物理、通信与信息系统、作物遗传育种、肿瘤学、教育史、植物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应用心理学、生物物理学、化学工程、内科学(传染病)、中国古典文献学、生态学、农业机械化工程、儿科学、理论物理、固体力学、环境工程、外科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外国哲学、政治经济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生物化工、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药物分析学、农业经济管理
国家一流建设学科: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农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园艺学、植物保护、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
学术科研
截至2024年5月,浙大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8个,国家专业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国家2024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际科技合作重点科研机构(联合研发中心)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3个,农业部、卫生部、食药监局、中医药局实验室19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60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7个,其他部委研究中心7个,“111”引智基地6个,浙江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3个,自主设立研究院、研究所、交叉研究中心200个,中国国(境)外单位联合科研机构40个。
“十二五”期间,浙大作为牵头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37项;《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中华礼藏》、敦煌学等文化传承创新成果在中国海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浙大202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26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17项、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28项;新增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5项;新增牵头主持国家重大专项课题5项(其中千万级课题4项);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各类项目65项,其中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2项。
2024年,浙大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14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奖4项,分别是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
在论文著作方面,2024年,SCI收录浙大论文6903篇,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在《细胞》、《自然》、《科学》三大期刊及子刊发表论文46篇,授权发明专利1838项。
合作交流
2024年,浙大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签横向技术合同3493项,转化科技成果287项。
浙大7家附属医院完成门急诊1887.66万人次,住院70.08万人次,住院手术29.95万人次。
2024年,浙大接待海外访问团组1252人次,新签和续签校际合作协议及学生交换协议56项,全校师生海外学习交流总数达到13146人次,其中本科生赴海外学习交流4416人次,研究生公派出国(境)3312人次,博士研究生海外交流率达90.18%。
985工程是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世纪之交为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而做出的重大决策。
1998年5月4日,时任国家主席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211工程是指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于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
“211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中华民族面对世纪之交的中国国内外形势而作出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
双一流的全称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