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言文阅读
1.(1)诎同屈,弯曲
(2)戴着高高的帽子
(3)背、背着
(4)活的、活生生的
2.D
3.(1)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不必像教参那样详细)
(2)布置完毕后,大声呵斥狗迅速的奔跑。(意对即可)
4.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高尺余,手目转动,艳妆如生。
逼真细致地刻画了人物形象,突出了雕刻技艺的精湛,高度赞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2. 求《核舟记》中是怎么样描写文中五人(苏轼、鲁直、佛印、两个舟子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前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同。(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摆着一支橹。橹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表现:苏,黄二人受市俗礼法束缚,有修养。而佛印不受市俗礼法的束缚,放浪不拘的性格。
以突出突出核舟技术的高超和表现苏、黄游玩时的惬意的情形。 写他们的神态为了突出核舟雕刻的精巧,为后文的情节做铺垫,摩状貌的说明方法则加深了主题“大苏泛赤壁”,让这个情节更加深刻。
运用的说明方法如下:
【作比较】 (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①神情与苏、黄不属。 【打比方】 (打比方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方法。) ①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3. 核舟记中佛印绝类弥勒的类是什么意思
1、释义
”绝“极,非常的意思。全句意思是佛印极像弥勒菩萨。
2、原文简介
《核舟记》是魏学洢所写的说明文言文。出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本文使用从中间到两头,先整体后局部,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和总-分-总的叙述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艺术的赞美和对民间艺术的赞扬。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作者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的特点,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同时也高度赞扬了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3、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号茅檐,明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市)人,明末散文家。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其一生短暂,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其代表作。
4. 翻译下面的古文
突然听见抚尺响了一下,各种各样的声音都停止了。
自己说他们的前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局面,带领老婆孩子县邑周边的人来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认为是奇妙到了极点
佛印十分和弥勒佛相像
假借小船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泳,然而能够渡过长江大河
拉弓就要拉强硬的弓,使用弓箭就要用长箭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颁布多次的公文,奖励赏赐那些顽强的士兵
于是就勉强步行,一天走三四里路
5. 退避三舍的意思
佛印绝类:极,很,非常。
凌绝顶:17]极,最 黄山绝胜处。──《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至险绝处。
又如:绝少(极少);绝早(极早);绝峰(绝顶。山的最高峰);绝顶(山的最高峰);绝足(最快的马。
喻千里马) 三舍:九十里,一舍30里 以来:【词语】:以来 【注音】:yǐ lái 【释义】:1.表示从过去某时直到现在。(或特指某一时间)的一段时期。
2.犹言以后。 3.拿来。
4.犹言上下﹑左右﹑表示概数。有余。
5.用于地名之后,表示位置已过这一地点。 6.指已经发生的情况。
以 yǐ(ㄧˇ) . [7]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前。~内。
6. 核舟记中的“佛印绝类弥勒”中的“绝”怎么解释
“绝”,极,非常的意思。全句意思是佛印极像弥勒菩萨。
拓展内容:
《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此文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全文语言生动平实、洗练,“核舟”的形象刻画得十分具体,其上的人物亦描绘得逼真而又生动,这些都无不体现了作者细腻的文笔。
作者简介: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中国明朝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市)人,明朝末年的散文作家。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其一生短暂,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其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