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英国,1908年的立法保障了人们种植和生产自己粮食的权利,特别是针对那些住在房屋密集区且没有自家后院的居民。政府提供耕地,符合资格的居民可以耕种。这些耕地被用来作为allotment,不得轻易变更为其他用途。70年代,电视节目《好生活》引发了对土地的渴望,许多人开始寻求田园生活之乐,这种渴望一直持续到今天。目前,英国约有297,000块可耕地(plot),由当地政府承租给租户,根据分配的土地大小收取租金,每年租户向政府支付8到80磅不等的金额。由于需求量大,想要成为市民农场的一员并不容易。申请者需要向当地政府登记,等待通知,如果当年没有空缺,就只能继续等待。以爱丁堡地区为例,平均需要等待四年才能排上空缺。
2. 社区支持农业(CSA)的概念起源于瑞士,在日本得到发展。1965年,日本一群家庭主妇担心农药对食物的污染,以及加工和进口食品的增加和本地农产品的减少,与有机食品生产者达成了供需协议,这就是Teikei制度,意为共识或合作。这一理念后来传播到北美和欧洲,并逐渐发展成为CSA。CSA的重要原则是在生态安全的农业系统中生产健康食物,消费者也是“股东”,农民会对生产进行计划和预算。所有的成本会分摊到每一个“股东”(消费者)身上,每个股东可以投入现金也可以投入劳力。产品不管有多少,都会分给每一个股东。也要承担生产耕作的风险,比如可能遇到自然灾害。CSA背后所蕴含的理念是建立本地的食品经济体系并创造一个环境,在这个环境下,农民和消费者一起工作来实现食品保障和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CSA没有一个特定模式,因每个社区各自不同的因素和条件而不同。
3. 美国的CSA运动直到1986年才开始兴起,目前已有上千个CSA小型农场。以玫瑰农夫为例,她受到父亲务农的影响,尽管拿到博士学位,但仍不忘心中梦想的那亩田,在佛罗里达州开始了她的有机农场。她的农场有15英亩大,除了她先生周日帮忙到市场分菜兼卖菜,还有一位学有机农耕的年轻人,每周会来帮忙25小时之外,其余的事都由她承担。会员兼义工是CSA农场的特色。每年农场还举办会员聚会,除了音乐美食外,大家还交换拿手食谱。有义工负责发行简讯,内容包括CSA的观念宣导、环保与健康、农夫的话,也发出下个月的农场特报。玫瑰农夫对未来展望是希望能达到一百整袋家庭的供应量,而且有更多CSA的有机农场出现,有的供应水果有的供应牛奶、鸡蛋,让大家能够吃得更安心、吃得更开心。
4. 台湾农业科研发展迅速,由于土地的私有化,许多个性化农场方案得以涌现。80/90年代,以农业为主题的休闲产业发展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除了政府和农业基金会组织的公益性农场,教导市民学习种植技术、体验耕作享受劳动休闲,营造田园生活文化氛围。各地经营性休闲农场则以当地作物、生产方式为特色,营造主题农业氛围,并伴以餐饮(养生茶饮、料理)、体验、农副产品展售、农事节令活动以及农务达人的分享活动。
5. 网络游戏风靡一时,线下现实版开心农场也风生水起,各地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农场。以“乐活太美西溪农场”为例,综合世界各地市民农场经验,特别是台湾的农场经营理念。提倡“阳光&土壤、植物&动物、慢活&低碳”的生活,产业化的经营为行业带来新的风向标。该农场位于杭州名胜风景区——西溪湿地西区,占地一百多亩。这一百多亩地被划分成一千多个独立的单元,分租给一千多个幸福的家庭。每个租地的家庭拥有西溪湿地西区年卡,因此每块地的背后都是百亿资金打造的绝版风景配套。乐活太美西溪农场将亲近土壤的乐活生活方式推演到了极致:市民农场与教育农场的功能相结合,不仅为家庭提供私家菜地/花田,还为青少年设立了丰富的学习和体验区域。田间道路阡陌交通,每三五户家庭有共用的休憩、盥洗设施,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地的南边是一个三千多平米的多功能温室,集合轻食小火锅、香草咖啡、香薰SPA、乐活市集等新鲜理念,在喜好休闲的杭州是市民中间刮起了一阵时尚的旋风,无论是“家有儿女”的父母,还是追赶“慢活”的时尚白领,抑或是安享晚年的老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乐活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