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共有五句话,语言十分精炼,内容十分丰富。邓小平概括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第二个方面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可以简化为“消灭剥削、共同富裕”。因为“两极分化”也属于剥削的范畴。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成为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它为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统一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层次来理解社会主义本质。
1)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基础)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在社会形态运动规律上的体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第一层次的内容。社会主义社会仍然面临着解放生产力的任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仍然存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方式破除这种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邓小平指出:“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解放生产力是发展生产力的前提,生产力只有从旧体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才能获得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稳定强盛和人民的富裕幸福,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社会生产力不断解放和高度发展的基础上,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之中,破除了脱离生产力来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奠定了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论基石,既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实际,又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2)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条件和保障)
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第二层次的内容。在此,邓小平特别突出了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直接目标,实际上是指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分配和使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成果。消灭剥削,就是指消灭剥削制度和现象。这种剥削,主要指资本主义剥削,同时也包括其他形式的剥削。消灭剥削,实质是消灭不劳而获,消除少数人凭借生产资料私有权去剥削压榨劳动者、无偿占有他人劳动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消除两极分化,是指消除在财富的占有和使用上的严重不平等。人们对社会财富的占有过于悬殊,达到使贫困的一极无法承受起而反抗,就会导致社会危机以致社会动乱,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生这类事情,就会使社会整体利益受损,社会发展受阻。因此,必须消除两极分化。显然这同绝对平均主义、不允许适度差别存在的主张是不同的。
3)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目的和归宿)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第三层次的内容。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归宿。从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和建设实践的系统结构上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基础、手段和途径,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是条件和保障,共同富裕是最终目的和归宿。邓小平明确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4)社会主义本质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不仅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内在属性,而且揭示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要求——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深刻地指出了,社会主义要坚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5)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表明社会主义既要求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高效率的社会;又要求分配合理,共同富裕,公平公正的社会。但是社会现实生活与此存在着鲜明的反差,于是,一部分人对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主义是否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不理解。邓小平同志在概括和界定“社会主义本质”时,一连用了“解放”、“发展”、“消灭”、“消除”、“最终达到”五个动词,它表明,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本质的最终体现需要若干代人进行坚持不懈的艰苦探索和努力奋斗才能实现。
邓小平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它纠正和澄清了对社会主义的错误认识和模糊观念,坚持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基石,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