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腊月初八是传统的腊八节。
腊八节的由来与汉朝的腊祭有关。每年农历十二月都举行年终腊祭,因此农历十二月又称“腊月”或“蜡月”。在腊月初八日所煮的粥,便被称为“腊八粥”。关于“腊八粥”的起源和传说众多,各地说法各异。其中广为流传的是纪念释迦牟尼成佛的故事。相传释迦牟尼逃离王宫到迦嘟山修行,经过六年苦行,终于在腊月初八日得道成佛。根据《因果经》记载,释迦牟尼在六年苦行中,每天只吃一些麻麦,生活困苦。在他学经结束时,已是衣衫褴褛,瘦骨嶙峋,容貌宛如枯木。他在迦嘟山下的河边,向村民乞讨,一位牧牛女子用钵盂煮牛奶给他吃,使他迅速恢复了健康。佛教兴盛后,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就将这一天定为古印度人民“斋僧”和救济穷人施舍饮食的日子。东汉佛教传入中国后,腊月初八施舍的习惯逐渐演变成了熬煮“腊八粥”的习俗。我国一些佛教寺庙在腊月初八熬煮“腊八粥”,以此纪念牧牛女子救济释迦牟尼的故事。随着佛教的兴盛,腊八粥也流传到民间。有钱人家的腊八粥要用几十种米豆果料熬成,亲朋好友间还会互相赠送。穷人也要在这一天用小米红枣熬一锅粥应时令。传说“腊八不喝粥,明年会更穷”。清朝时,皇宫里喝的腊八粥是由雍和宫的喇嘛熬好后进贡的。腊八过后,也就开始准备过年的事宜,但对于穷人而言,要债的日子也逼近了,因为从这时起,讨债的人会陆续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