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龙主要以植物为食。
从三角龙的牙齿排列和生长方式来看,可能以低高度植物为食。三角龙的牙齿每列由36~40个牙齿群构成,上下颚两侧各有3~5列牙齿群。总共拥有432颗到 800颗牙齿,且大部分是使用的牙齿,这些牙齿均是垂直或接近垂直的方向,有利于切割植物性食物。牙齿众多,可以推理以比较大的植物为食,如棕榈、苏铁和蕨类植物为食。
棕榈:
棕榈,又名棕树、栟榈,棕榈科棕榈属常绿乔木。树干具环状叶痕,上部具残存网状纤维叶鞘。叶圆扇形,掌状深裂。叶柄两侧具细齿。肉穗花序簇生,花小而黄色。核果阔肾形,熟时蓝黑色,被白粉。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秦岭、长江流域以南,中南半岛、日本亦产。江南各地广泛栽培,主要剥取叶鞘纤维,用于编制棕绳、蓑衣、棕垫、地毯、棕刷等。
苏铁:
苏铁又名凤尾蕉、避火蕉、金代、铁树等,在民间,“铁树”这一名称用得较多,一说是因其木质密度大,入水即沉,沉重如铁而得名;另一说因其生长需要大量铁元素,即使是衰败垂死的苏铁,只要用铁钉钉入其主干内,就可起死回生,重复生机,故而名之。其实,苏铁不只是一个种,而是一个大类群,人们常称之为苏铁科植物或苏铁类植物,在植物学上,它属于种子植物门、裸子植物亚门、苏铁纲、苏铁目植物。
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是一种不开花的无籽维管植物,它种类繁多,遍布全世界的不同环境中。除了野生以外,还有专门用于观赏的人工栽培蕨类植物。此外,有些蕨类植物品种还是一种很好的人类食物来源。
蕨类植物是最古老的维管束植物之一。维管束植物有很复杂的静脉网,专门在植物生长过程中传输水分和氧气。蕨类等维管束植物进化是植物历史演变的重要一步,因为它让植物从水藻和小未分化结构转变成开花植物和树木。
可辨认的蕨类植物最早出现在数百万年前。蕨类植物在石炭纪时代特别占优势,并且大多数是巨树蕨类形式。在植物死亡后,它们护根并滋养土壤,给其它植物生长提供理想的条件。这些植物沉积物经过数百年压缩转变成原油,成为现代人类所需石化产品和燃料的来源。
三角龙的简介:
三角龙(属名:Triceratops)作为白垩纪最后一批出现的恐龙,三角龙可以说是非常具有代表性。作为鸟臀目角龙下目角龙科的植食性恐龙的一属,目前的化石出产地还是以北美洲为主,曾在北美洲的晚白垩纪晚马斯垂克阶地层中被发现,距今已有6800万年~6500万年的历史。
人们从三角龙的化石,架构出了三角龙生前的形象。三角龙在所有的四足恐龙中体型排名为中等地位,体长7~9米、高2.4~2.8米、重5.5~10吨不等。
最令人瞩目的就是它们拥有这硕大的头盾,和三根角状物,这让人不难联想到现代的犀牛同样拥有着傲人的巨角。关于三角龙的头盾及头盾上三根角状物的用法,现在依旧充满争议,传统观念上三角龙的这种头部结构就像是"矛"跟"盾"的结合,攻击力、防御力直接拉满,一般会被解读成是用来抵御食肉恐龙的掠杀所进化出来的武器。但最近的一些研究,对三角龙的头部结构的用法做出了不同的解释,研究中指出,这些结构或许只是雄性三角龙吸引异性的一种手段,亦或是表示自己的支配权,类似现代的一些生物比如驯鹿、山羊、麋鹿等它们的角的功能是相似的。
三角龙最显著也是最重要的"武器"就是它们的角和颈盾了,它们的头盾可以生长至1.5米(我认为这个长度应该是从三角龙的嘴部到额头的距离),在口鼻部鼻孔上方还有两只眼睛分别生长着一根和一对大角,三根大角的长度均超过80公分,头颅后方就是较短的骨质头盾,看起来像一个个小匕首。
承载"坦克"高速运行的最重要的有两样东西,高性能的心脏和结实耐用的大腿。关于三角龙的心脏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可以了解三角龙的腿,和三角龙的腿的运作方式。三角龙的四肢粗短、脚掌大,前脚拥有五个短脚趾、后脚则拥有四个。虽然三角龙被定义为四足恐龙,但是就关于三角龙平时是保持着什么样的姿态的问题,又是引起了一波争议。
三角龙的前肢在普通观念下,人们认为的作用应该是为了分担头部的头盾给颈部带来的压力,所以从胸部往两侧伸展,所以三角龙平常的姿态应该是以四肢着地为准。在一些支持这种说法的人(查尔斯·耐特(Charles R. Knight)与鲁道夫·札林格(Rudolph F. Zallinger))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三角龙的姿态。然而随着角恐龙的足部化石被不断的发现、挖掘、分析,再加上现代技术对恐龙的骨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重塑,人们可以能够更直观的去观察恐龙的姿态,有了这些证据,新的说法显得更加言之有理,三角龙在正常行走时保持着直立姿势,但肘部稍微弯曲,居于完全直立与完全伸展(跟现代犀牛类似)两种说法的中间。但这种结论无法排除三角龙抵抗或进食时会采取完全伸展的姿态。
三角龙可以说是角龙科里面最著名的恐龙之一,角龙科是一群生活在北美洲大陆的中等体型角龙类恐龙。多年以来,三角龙到底应该存在于角龙目的哪个位置?关于这个问题各界的学者也是各抒己见,那么为什么一个关于归属的问题也会争论那么久呢?
这也跟三角龙给人们带来的迷惑感有关,这种混淆的原因主要在于三角龙的头盾短而又坚硬,这就类似于某些在尖角龙亚科下的恐龙,不过三角龙的长额角(额头上的两根角)是尖角龙亚科下的恐龙所不具备的,这样的特征又是另一类"角龙科"(或者叫做"开角龙科")下的恐龙才保有的。简单来说就是,三角龙拥有两类恐龙的特点,所以一时之间很难判断三角龙的所属。
在对于角龙类的第一个研究中,理察·史旺·鲁尔(Richard Swann Lull)提出两了个支系,一个往三角龙发展的支系包括独角龙、尖角龙,另一个支系包括角龙、牛角龙,这个假设就已经使三角龙被归属于尖角龙亚科。稍后的一些研究也有一部分是对这种观点的支持,并正式将短头盾的角恐龙划分为尖角龙亚科(三角龙也在其中),把长有一对长额角的角恐龙划分为开角龙科。
事情到一定的时间段,必然会迎来转折。在1949年,查尔斯·斯腾伯格(Charles Mortram Sternberg)首次对这样的假设提出质疑。并且基于三角龙的头部特征即头部和角的特征为依据,认为三角龙应该与无鼻角龙、开角龙更为靠近,使得三角龙应该被放进三角龙亚科。
之后的1990年Lehman在1990年为两个亚科定义,并基于数个形态上的特征,而将三角龙归于角龙亚科以此来支持斯腾伯格的观点。事实上,除了短头盾以外,三角龙相当符合角龙亚科的特征。彼得·达德森(Peter Dodson)在1990年的亲缘分支分类法研究与1993年的形态学研究,加强三角龙归类为角龙亚科的论点。
三角龙是一种植食性恐龙,但他们平时表现出的威力确实是十分巨大的。关于进食方面三角龙有着自己的妙招。三角龙通常会用头角、喙状嘴、身体来撞击或者啃咬树木,使树木倒下失去树叶。因为是食草动物,所以三角龙的颚部前端具有长、狭窄的喙状嘴,被认为较适合抓取、拉扯,而非咬合。三角龙的牙齿排列成齿系(Tooth batteries),三下两侧各有3列到5列牙齿,每列牙齿分别有35到40颗。
牙齿群的数量一般随着三角龙的体型增大的同时正向增多,可拥有436到800不等的牙齿。大部分的牙齿都会被充分利用,并且三角龙的一生都会不间断的更换牙齿,这些牙齿以垂直的方式切割和研磨食物。在三角龙的食谱里大多以棕榈树为主还有部分苏铁,或者一些草原上的蕨类。
三角龙的显著特点:
1、三角龙最显著的特征是它具有头盾的大型头颅,是所有陆地动物中最大之一。它们的头盾可长至超过2公尺,可以达到整个动物身长的三分之一。三角龙体型巨大,身长接近10米,大约有10吨重,是角龙类中的大个子。
2、三角龙长着一个非常奇特可怕的头,脸上有三只大角:一只从鼻子的部位长出,较短;另两只从眼睛上方长出,很长,有1米多。样子长得很像现在的犀牛,但是体重要重很多,差不多是犀牛的五倍。在它们的脖子周围长有一个巨大的骨质颈盾,加上头上的两个较长的眉角和较短的鼻角,正好可以构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武器。
三角龙的生活习性:
三角龙属于群居动物、主要以植物为食,草食性恐龙。化石发现于北美洲的晚白垩纪晚马斯特里赫特阶地层,约68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和暴龙生活在一个时期,同一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