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文的文言文-知识大全-满米百科
> 知识大全 > 列表
铭文的文言文
时间:2024-12-23 18:35:13
答案

1. 古代题目中带"铭"和"说"的文言文

1、《陋室铭》

《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文章层次明晰,先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着从室外景、室内人、室中事方面着笔,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并引古代俊彦之居,古代圣人之言强化文意,以反问作结,余韵悠长。

2、《柳子厚墓志铭》

《柳子厚墓志铭》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为已故好友柳宗元所创作的的墓志铭。这篇墓志铭讲述了柳宗元的家世、为人、政绩等,包括了世系、卒葬、子嗣等墓志铭应该有的内容。

通过对柳宗元的生平事迹的综合概述,作者高度赞扬了柳宗元的文章学问、政治才能和道德品行,对柳宗元受排挤、长期遭贬、穷困潦倒的经历给予深切的同情,对柳宗元的一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3、《爱莲说》

《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4、《捕蛇者说》

《捕蛇者说》,出自于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散文名篇。文本抓住蛇毒与苛政之毒的联系,巧用对比,通过捕蛇者与毒蛇之毒来衬托赋税之毒,突出了社会的黑暗。文章笔锋犀利,文情并茂,堪称散文中的杰作。千百年来一直广为传颂。该文被收入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5、《师说》

《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

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全文幅虽不长,但涵义深广,论点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富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 经典古文

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是作者被贬至和州时所作的一篇骈文,作品以远在被贬之地、身居陋室的穷窘为背景,着力描写“陋室不陋”,以表达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是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本文是写出来放在坐位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

3. 文言文朝三暮四选自于哪篇铭文

出自庄周《庄子·齐物论》第八段,原文如下: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原文翻译:

能认可吗?一定有可以加以肯定的东西方才可以认可;不可以认可吗?一定也有不可以加以肯定的东西方才不能认可。道路是行走而成的,事物是人们称谓而就的。怎样才算是正确呢?正确在于其本身就是正确的。怎样才算是不正确呢?不正确的在于其本身就是不正确的。怎样才能认可呢?能认可在于其自身就是能认可的。怎样才不能认可呢?不能认可在于其本身就是不能认可的。事物原本就有正确的一面,事物原本就有能认可的一面,没有什么事物不存在正确的一面,也没有什么事物不存在能认可的一面。所以可以列举细小的草茎和高大的庭柱,丑陋的癞头和美丽的西施,宽大、奇变、诡诈、怪异等千奇百怪的各种事态来说明这一点,从“道”的观点看它们都是相通而浑一的。旧事物的分解,亦即新事物的形成,新事物的形成亦即旧事物的毁灭。所有事物并无形成与毁灭的区别,还是相通而浑一的特点。只有通达的人方才知晓事物相通而浑一的道理,因此不用固执地对事物作出这样那样的解释,而应把自己的观点寄托于平常的事理之中。所谓平庸的事理就是无用而有用;认识事物无用就是有用,这就算是通达;通达的人才是真正了解事物常理的人;恰如其分地了解事物常理也就接近于大道。顺应事物相通而浑一的本来状态吧,这样还不能了解它的究竟,这就叫做“道”。耗费心思方才能认识事物浑然为一而不知事物本身就具有同一的性状和特点,这就叫“朝三”。什么叫做“朝三”呢?养猴人给猴子分橡子,说:“早上分给三升,晚上分给四升”。猴子们听了非常愤怒。养猴人便改口说:“那么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吧。”猴子们听了都高兴起来。名义和实际都没有亏损,喜与怒却各为所用而有了变化,也就是因为这样的道理。因此,古代圣人把是与非混同起来,优游自得地生活在自然而又均衡的境界里,这就叫物与我各得其所、自行发展。

4. 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一种文体,míng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多见于青铜器,墓碑,石等载体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内容大多数简短,特别是刻于器物上申鉴戒的铭文,铭文常由生活中一些小事上升到对生活的哲理性认识,言简意赅,雅俗共赏。文字短小精悍却构思精巧,内容朴素而义理深邃,形式活泼且易诵易记,对我们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表现生活有很大的启示,很值得我们反复阅读、玩味。铭不仅是古文字研究的内容;而且有着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对历史研究意义重大.多记载当时君主的功过以及当时社会的方面如交易,律法,祭祀等

铸、刻或写在器物上记述生平、事迹或警诫自己的文字:铭刻。铭文。铭志。墓志铭。座右铭。

在器物上刻字,表示纪念,永志不忘:铭记。铭心。铭骨。铭诸肺腑(喻永记)。

中国古代用于铭刻的文字逐步形成的一种文体,如《文心雕龙》有《铭箴》篇。

5. 包犠氏之王天下的文言文我要的是大学《古代汉语》中的第一篇课文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於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於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明)忌」也.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著於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於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也.其后诸侯力政,不统於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是时,秦灭书籍,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而绝矣.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汉兴有草书.尉律:学僮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孝宣皇帝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皇帝时,徵礼等百余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以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秦隶书.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壁中书者,鲁共王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又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郡国亦往往於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虽叵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而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於世.诸生竞逐说字,解经谊,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乃猥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苛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於史籀.鄙夫俗儒,翫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怪旧埶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恉.又见仓颉篇中「幼子承诏」,因曰:「古帝之所作也,其辞有神仙之术焉.」其迷误不谕,岂不悖哉!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言必遵修旧文而 *** 凿.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今亡矣夫.」盖非其不知而不问.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邪辞,使天下学者疑.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於小大.信而有证,稽撰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恉.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也.万物咸睹,靡不兼载.厥谊不昭,爰明以喻.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其於所不知,盖阙如也.全文翻译往古的时侯,伏牺氏治理天下,(他)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察鸟兽的形象和大地的脉理,近的取法自身,远的取于它物,在这个基础上,才创作了《易》和八卦,用卦象示人吉凶.到了神农氏的时代,使用结绳记事的办法治理社会,管理当时的事务,社会上的行业和杂事日益繁多,掩饰作伪的事儿也发生了.(到了黄帝的时代,)黄帝的史官仓颉看到鸟兽的足迹,悟出纹理有别而鸟兽可辨,因而开始创造文字.(文字用于社会之后,)百业有定,万类具明.仓颉造字的本意,大概取意于《夬卦》,《夬卦》说,臣子应当辅佐君王,使王政畅行.这就是说,仓颉创造文字是为了宣扬教令、倡导风范,有助于君王的施政.君王运用文字工具,更便于向臣民施予恩泽,而臣民应以立德为本,切不可自恃具有文字之工去捞取爵禄.仓颉初造文字,是按照物类画出形体,所以叫做「文」,随后又造出合体的会意字、形声字,以扩充文字的数量,这些文字就叫做「字」.叫它为「字」,是说它来自「文」的孳生,使文字的数量增多.把文字写在竹简、丝帛上,叫做「书」.「书」意味着写事像其事.(文字)经历了「五帝」、「三王」的漫长岁月,有的改动了笔画:有的造了异体。

推荐
© 2024 满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