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瑟福背散射实验实验原理-生活百科-满米百科
> 生活百科 > 列表
卢瑟福背散射实验实验原理
时间:2024-12-23 19:48:41
答案

卢瑟福核式模型是理解α粒子散射现象的基础。首先,我们来探讨α粒子在原子核库仑场中的偏转情况。

库仑散射理论表明,当α粒子以速度v撞击质量较大的原子核时,其运动方向会发生偏转,偏转角θ与原子核的库仑力有关。偏转角与瞄准距离b的关系可用公式(3)表示,其中b是α粒子与原子核无作用时的最小距离。通过能量和动量守恒,可以证明α粒子的运动轨迹是双曲线,公式(4)给出了偏转角与瞄准距离的具体关系。

进一步,卢瑟福散射公式解决了实验中无法直接测量的b参数问题。散射角与瞄准距离之间的关系表明,α粒子倾向于在特定角度范围内散射,形成一个以b为内半径,以θ为外半径的环形区域。公式(7)和(8)给出了散射概率和微分散射截面的概念,这些公式是实验验证卢瑟福理论的关键。

实验验证方法包括:(1)改变金靶厚度以验证计数率与靶厚度的关系;(2)改变α粒子能量验证能量依赖关系;(3)改变散射角验证与散射角的关系,这是卢瑟福理论的重要证据。

卢瑟福散射实验装置由真空室、电子学系统和步进电机控制系统组成,其中真空室包含放射源、散射样品台、粒子探测器等。通过精确控制散射角度,可以细致地测量散射现象。

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颠覆了汤姆孙的葡萄干面包模型,显示出原子内部结构的复杂性。大角散射现象直接揭示了原子核的存在,证明了有核模型的正确性,并给出了原子核半径的上限。这一实验对现代原子结构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扩展资料

近代物理科学发展史中最重要的实验之一。1897年汤姆逊(J.J.Thomson)测定电子的荷质比,提出了原子模型,他认为原子中的正电荷分布在整个原子空间,即在一个半径R≈10m区间,电子则嵌在布满正电荷的球内。电子处在平衡位置上作简谐振动,从而发出特定频率的电磁波。但很快卢瑟福(E.Rutherford)等人的实验否定这一模型。1909年卢瑟福和他的助手盖革(H.Geiger)及学生马斯登(E.Marsden)在做α粒子和薄箔散射实验时观察到绝大部分α粒子几乎是直接穿过铂箔,但偶然有大约1/800α粒子发生散射角大于90。不能用汤姆逊原子模型来解释。

推荐
© 2024 满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