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剪纸 布猪 虎头鞋 麻编鞋 猫头鞋 双头驴 摇头狮子 农民画 煎饼
位于京杭大运河和陇海铁路交界处的江苏省邳州市(原邳县)是一个有着六千年悠久历史的地方。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古老土地上的劳动人民,以其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在创造赖以生存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这里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彩陶,商周秦汉墓葬中的青铜器和汉化像石刻艺术,都堪称国之瑰宝。 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世代影响和熏陶着这一方人民,形成了深厚民族积淀,这种植跟于人民心灵中的文化底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以不同的形态表现出来,这就是长期以来流传与邳州民间的被人称之为乡土艺术的民间美术。 邳州民间美术品种繁多,经过挖掘、继承、整理创作出来的就有几十个门类数百种样式。如农民画、木版年画、剪、刻纸、雕塑、雕刻、刺绣、印染、编织、纸扎、陶艺、布艺等手工艺品。这些出自普通农民之手又与生活习俗紧密相关的艺术;大都就地取材,土色土香,表现出质朴、自然、天趣的艺术特色,集艺术、研究、欣赏实用及经济价值于一体,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在历次国内外展览、展赛中均获得很高的评价和荣誉,是中外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画廊及各地美术馆、博物馆、艺术院校争相购藏的珍品。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好形势,邳州民间美术又进入了空前繁荣发展的新时期,从过去的自产自销、自娱、自乐的封闭型向市场、外向、开放型转化,从而使这一地方传统的民族艺术走出邳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走上国内外艺术市场。除在国内的北京、南京、上海、杭州、深圳、广州、香港、台湾等城市和地区展出外,还先后应邀去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十多个国家展览或交流。许多国内外新闻媒体都以不同的方式做了宣传报道或专题介绍,并出版了多种版本的画册、画集,拍摄了电影、电视或专栏节目,一些国内著名的艺术家、评论家如华君武、李可染、王朝闻、蔡若虹几香港的文楼先生等都对邳州民间艺术有过专论和评介文章。邳州民间美术以成为当今世人了解邳州、研究中国乃至东方民族文花的重要媒介。 1993年,邳州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
邳州人以煎饼为主食,可以说,煎饼就是我们的名片。据专家考证,目前全国共有八千万人在吃煎饼,主要分布在苏北、鲁南一带,我们邳州人则是世代以此为主食。在过去的乡村,评价一个女孩子是不是心灵手巧,就是以她会不会纳一手好鞋底、烙一手好煎饼为评判标准的。煎饼作为最环保、最自然的粗粮食品,极好地锻炼了我们的咀嚼肌,也决定着我们的面部特征——咬肌发达。外人称之为“摇头饼”。我们这里很多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还拥有一口好牙齿。不仅是饮食上的好习惯,这里的银杏森林散发出来的大量富含特殊物质的负氧离子也造就了很多寿星,这里是有名的长寿之乡。
煎饼的制作方法起于何年何代难以考证,但“煎饼”一词的使用最早可追溯到东晋王嘉的《拾遗记》,其中有载:“江东俗称,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缕系煎饼置屋顶,谓之补天漏。”那时的煎饼与现在的煎饼是否同指一物,不得而知,但在山东泰安市省庄镇东羊楼村发现的一份明代万历年间的“分家契约”上记有“鏊子一盘,煎饼二十三斤”的字样。鏊子的出现,可以断定最迟在明代万历年间,现在的煎饼制作方法就已经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