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言文“焉”的用法
①<;代>;相当于“之”,可译作“它”、“他”等。《捕蛇者说》:“以俟夫观风者得焉。”
②<;代>;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③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④<;副>;多用于反问,相当于“怎么”。《<;论语>;十则》:“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⑤<;助>;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了”、“呢”,常可不译。《毛遂自荐》:“此百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
⑥<;助>;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呢”。《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⑦<;助>;用于句中,表示语气舒缓、停顿。《望洋兴叹》:“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又或有记载而语焉不详。”
⑧词缀,用于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的样子”;在动词前可译作“……地”。《阿房宫赋》:“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黄生借书说》:“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如何辨别句尾的“焉”字是兼词还是语气助词呢?
只要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句尾的“焉”字即为语气助词,否则就是兼词。
1、主语是表示处所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时,句尾的“焉”字为语气助词。例如:
①、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苏轼《石钟山记》)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即鄱阳湖口有座石钟山。
②、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吕氏春秋•奇鬼》)
“有奇鬼焉”即有个奇鬼。
2、主语是代替表示处所、范围、方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指示代词时,句尾的“焉”为语气助词。例如:
① 、此之谓三有礼焉。(《孟子•离娄下》)
此句中的“此”代方面,指称前面所说的三个方面的事情。
② 、彼有人焉,未可图也。(《三国志•吴主传》)
此句中的“彼”代处所,指称孙吴政权所管辖的地区。
3、状语是表示处所、范围、对象、原因、方式的词语或短语时,句尾的“焉”字为语气助词。例如:
①、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此句中的状语“于我心”即为表示处所的介宾短语。
②、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列传》)
此句中的状语“一篇之中”就是表示范围的偏正短语。
③、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
此句中的状语“于我”就是表示对象的介宾短语。
④、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曹刿论战》)
此句中的“何”即为表原因的状语。
⑤、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
此句中的“以荆卿为计” 即为表行为方式的状语。
2. 文言文“焉”字用法
焉 ⑴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 不复出焉。
(焉:从这里。)永之人争奔走焉。
⑵哪里,怎么。且焉置土石? ⑶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今其室十无一焉。④虽鸡狗十无一焉。
⑷作词尾,相当于“然”、“。
的样子”。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⑸相当于“之”。①谨食之,时而献焉。
(焉:它,指蛇。) ②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 ⑹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 焉在古文中的多种意思.焉
哪里?如何?无意!怎样 如何 那里 .呢 焉:(1)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例: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 ②不复出焉.(焉:从这里.)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例:①且焉置土石?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例: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②今其室十无一焉.(4)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例:①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②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5)相当于“之”.例:①谨食之,时而献焉.(焉:它,指蛇.) ②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
4. 古文中“焉”的用法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5. 古文中,焉是什么意思
“焉”字常见于文言文。
基本解释: 1、与介词“于”加代词“是”相当。例如:心不在焉、不复出焉。
2、乃,才:必知乱之所自起。例如: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3、文言疑问词,怎么,哪儿。例如:且焉置土石? 4、文言文实义词,在那里,在其中。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文言助词。
例如:又何戚焉。 扩展资料: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几乎是家喻户晓,出自于《论语·述而》。
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白话意思是: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2、其中三是虚数,极言很多。
三、六、九、百、十、千都一样。此句中泛指多个人。
焉:是兼词“于之”的意思,翻译为“在其中”。翻译:“几个爱好相同的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